那么,今日的主流藝術是什么樣呢?
藝術,曾與人類的生存生活緊密相關,而后又投身為皇權貴族及宗教勢力所服務,工業革命開始后,藝術又再次輪回到為現實人群與社會普世的服務之中。因此,今天的主流藝術理應屬于當代設計藝術,以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為主要媒介。
如今看來,無論是繪畫也好,建筑也罷,或者其它藝術形式,它們分別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早有存在或是有先驅樣式,并且還將繼續發展下去。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許多藝術形式(門類)其實是同時并存的,只不過處于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其中的某一形式門類成為了它所處時代的主流,而其它的卻位居其次。因此,昨日之“主”,不代表今日之“主”,昨日之“次”,不代表今日之“次”。同時那些被新開創的藝術形式(有時甚至還未被視為藝術范疇),也同樣被納入到藝術史規律的長河中,歷史大有時代推舉,輪番坐政的局面。
因為主流,所以一流。
這就是為何設計師可以成為當下的一流,而藝術家(主要指畫家,工藝美術師)最多只能是二流的,甚至是不入流的。
回顧我們這一代人,有幸經歷了快速的社會變革,由此幫助我們在濃縮的時代變化中,加速了對歷史疑問的判斷。許多從小有志于繪畫藝術的人,在改革開放之初,投入到我國藝術院校的高考競爭之中,執意追尋往日藝術大師之夢,但一恍二十多年過去了,回首曾經的同學或朋友,那些當年最富才華、思想敏捷的藝術青年,如今不少已邁入了優秀設計家的行列,而剩下的一些“拾夢者”,不少依然在以畫為生的失落中。相行之下,在相同的出發點,兩列班車如今相去甚遠……無奈命運之選擇,人生之嘆息!
如今,一流的設計家們早已匯入社會變革的歷史洪流,而那些二流的藝術家們,現今基本上掙扎在高校圍墻的蔽護之下,他(她)們的集結,對當下中國藝術院校的發展,無疑形成極大的阻礙,為獲得自身的生存空間,他(她)們往往利用“藝術”之虛名的欺騙性,在一些高校中對主流藝術文化進行無恥博弈,繼而蒙蔽了相當一部分人群的藝術視野,同時更愚化了那些綜合性大學中教育決策者的頭腦。
這些所謂的“藝術家”,不但在時代的話語權上早已迷失,不少人更在個人胸懷和品格上相應敗落,難怪當今社會上的普遍輿論,包括大學內部,對藝術專業師生的素養評價總體偏低,如此情況,在當今全國二、三流藝術院校中并非罕見,他們的上限是二流,下限則是流氓。
如此的“二流”,已成為一定層面上的社會危害與文化蛀蟲。這些藝術院校亦相應成為道德與藝術教育的淪陷區。
《煙雨園林》水彩 葉錚作于20年前
今年春節,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全國新聞媒體,就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內的藝術設計學院進行公開披露,并排名黑名單之首。這所學校的前身是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美術設計系,改革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設計教育領域曾紅極一時,成為當時我國頗具影響力的高校之一,而今反差之大,便是典型事例的典型說明。雖然披露的僅是小部分的表象,也由此可窺見藝術教育中的日益腐爛的問題。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講:“沒有良好的教育,還不如沒有教育”。只有站在主流的高地,才有可能成為一流!
201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