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這一詞,抽象而又寬泛,卻無時不充實著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歷史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態,不正如宇宙中生命物種的起源那樣?
文化,是一種生命存在。既然是有生命的,就有生老病死。文化,同樣有歲月的幼年、青年、壯年、老年;有體質的強壯與弱小之別,有生命的長壽與短命之分。總之,任何文化都有生命誕生與終止的那天。
如果承認文化是一種生命,那么某一文化終究歸屬于該生命所依賴的生存環境。其實,是生存環境養育了文化這一生命現象,就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倘若生存環境遭受沖擊或產生異變,則該文化生命之延續無疑會遭受重創,甚至隕滅。此理好比恐龍的消亡,道理如出一轍。
因此,泛泛而談去發揚文化傳統,其實是對文化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我們要尊重并理解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生命現象的存在規律,避免盲目思戀!而且生命不可起死回生,一旦某一文化生命終結,其存在形式只能是一種文化標本,最后成為歷史文獻的記載內容;而圍繞我們當下所展開的現實,則是有生之文化體,更應得到大家的重視與善待!
也許有幸,我們搭乘了一列生命力強勁的文化列車,從遙遠的始發地一路馳來;也許我們所搭乘的列車,在某一途中已駛入了中轉站臺,那么,我們也只能從中轉站繼續開始新的行程,搭乘新的列車。道理如此明了,依戀不是未來。認清文化的生命特征,辨明時代的環境生態,方可理性貼近文化生長的未來,在新的文化生態系統中,求得新生命的再續。
由此,在解析時代環境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對自身文化基因作出科學的梳理和排比,智慧地審視有哪些傳統內容在今天難有發展空間,哪些傳統內容在當下仍可順應新的生命環境而擁有足夠的生命力,哪些傳統內容早已生命枯竭,仍至是一具文化木乃伊,或僅僅是行尸走肉而已……
要發展就要有交融,有交融才能獲得新生。過于潔身自好,等于葬送生命。不要一味輕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類的言論,所謂“世界的”應被理解為“共同的當下”。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漫漫輝煌歷程,無疑是一位文化長老。歷史的車輪到了清末,中華文化已走近垂暮之年,同時,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千年帝制轟然崩潰,幾千年賴以生存的華夏文化環境頃刻遭受沖擊。從那時開始,傳統文化在日后的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失落……自此,中國文化的現狀已成為被西方文化所強奸的轉基因文化,自身血脈已日益流失。事實上,真正的中國文化,已開始不同程度被定格于歷史的輝煌中。那么,未來之路走向何處?
世界文化千姿百態,但大體由東方性與西方性兩大板塊組成,或存在其間的一些其他形態。如果以單純的中國性(中國文化)來抗衡西方性(西方文化),顯然是不合理,也是不明智的。作為地球村中的一員,面對現實,剖解早已氣竭的本土文化。當下的設計出路,就在于放眼世界,容納有生的文化觀念,以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背景,來作為我們今天的文化起點,那就是一個更為寬廣的概念:“東方性”,一個被時代擴充的中國性。東方性雖不同于中國性,但源自于中國性,包含于中國性。對傳統中國性而言,東方性帶來了相近而又鮮活的血液。
但愿對東方性的研習開拓,能成為中國設計師們擺脫瓶頸與困擾、繼續發展本土文化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