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鄉村
【孫華鋒】:在CIID2013(哈爾濱)年會上,您的演講非常精彩,有很多的設計師因為不太了解鄉村建設而錯過了您的演講,都感覺很遺憾,那么請您先談談“美麗鄉村”的概念?
【孫君】:“美麗鄉村”之所以美,就是因為鄉村美的“真”,真才有善,善致美也。鄉村的一切之美是一種簡單的生活與生產之美,包括人們現在說的鄉愁。鄉愁是什么?說鄉愁的人大多數是城市人,是城市的白領與公務員,而不會是農民。說鄉愁的人往往是不愿回到鄉村的人,鄉愁不是奢華,鄉愁不是時尚,鄉愁是一種簡約的記憶。
很多人把鄉愁與度假混為一體,今天我們常說的“度假”也是城市白領與公務員的生活方式,農民與普通人很少度假。度假的意思是什么?是一種短暫的、很短期的過程,告訴你這不是真實的生活,是一種假的生活,這就是度與假的意思。這也是鄉村與城市、真與假的區別?! ?/p>
【孫華鋒】:您在演講中說中國的鄉村是目前“精”和“神”結合得最完美的地方,您能闡述一下嗎?
【孫君】:“精”是糧食(財富),“神”是文化(信仰),目前的中國城市人的發展更加趨向于“精”的發展,財富與金錢是人們唯一的追求,人們缺少的是“神”,“神”是文化,也是一種信仰。今天城市文化有的是低俗的文化、表演性的文化、無知型的文化。什么是文化?我們今天說的文化指的是畢業證書,是財富,是權利,但這些不是文化。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具有道德,具有真實,具有仁愛。鄉村的文化中具有文化的核心,鄉村雖然貧窮,可是在這種貧窮中我們還是能品味到其中有價值的文化,一種典型的中國文化中的經典。“精”更加具有動物的本能,“神”更加具有宗教的層面。只有“精”與“神”完美的結合,這才是人的世界。
認識鄉村建設(現狀與困難)
【孫華鋒】:過去的中國農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耕作到居住都特色鮮明的,但現在全國大同,住房不是貼瓷片就是俗得不能再俗的所謂歐式,您認為是什么導致這種現狀?如果要改變會是一種什么狀態?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才能改變?
【孫君】:整個中國人的文化審美觀是倒退的,建設與設計是一種雜種文化,藝術家思維紊亂,設計師只會抄襲,只會追求表面的奢華。今天我們找不到古人,又沒有學會西方人學習的方法,還自稱自己是大師、專家。今天的中國人嚴重缺少創新,抄襲是全球第一。為什么會這樣?文化的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品質。中國的文化在哪?今天自然不在城市,而在鄉村。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要想改變今天千遍一律的鄉村與城市,還是要從文化學習開始。中國鄉村追求的文化是真實與個性,在真實與個性中包含品德。為什么藝術家與旅行家總想往鄉村跑,為什么我們已經擁有了財富又渴望鄉愁?就是我們想找到多樣性的文化,看到真實的生活、品味有道德的人際關系。這些是文化的源頭,也是解決鄉村建設與城市建筑中思想與觀念問題的辦法,這是最本質的問題。
【孫華鋒】:眾所周知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在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尤其是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您認為這給中國當下的農業及農村建設帶來了什么樣的變革和問題?
【孫君】:所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要面臨這種過程,只是每個國家的制度與情況有很大的區別,中國與很多國家有質的區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大國,所以中國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保護好農耕文明中的文明,守護好農民手中的土壤,尤其是守護好中國文明之根的鄉村,讓農民能安家,這是前提。
當下我們并沒有做好這些工作,而是恰恰相反,所以我們應該要及時調整,包括目前大家都在說的鄉村土地流轉上市等,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是目前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錯誤之根。無論哪一種發展,不論年輕人、老人、大學生都要吃飽穿暖才能工作,而吃飽穿暖來自哪里,絕對不是來自城市與計算機,而是來自土壤與農民。這是發展之本,這是文明之根。而結果是目前我們正走向“工業很難超越發達國家,農耕文明也可能沒落”的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