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是靈魂的真實寫照
1-1.美是靈魂的顯現形式
生活中,我們發現著美、欣賞著美、創造著美……不論是藝術家、設計師,抑或是普通的愛美者。
對于審美,我們喜愛什么,討厭什么,都是內心深處的自然流露,是靈魂的真實顯現。
因此,對美的評判,因人而異,各不相同。因為,美反映了人格品性,反映了靈魂的潛意識表現。
如此情況,我們隨處可見。如:生活中,不同的裝扮反映出不同的品位……旅途中,不同的人面對同一美景,則可能持有全然不同的態度,這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稟賦。
又如:設計師對不同表現風格與形式的追求,反映出設計者不同的人生品格……好比不同的繪畫藝術,直接表達出不同畫者的趣味品性……
同樣,不同需求的場所環境,亦需相應的設計樣式相匹配,即“場所精神”的表現。如此事例,不勝枚舉……
17世紀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在《建筑的七盞明燈》中曾指出:“建筑美不僅是一個美學問題,更是一個道德問題。”
由此可見,審美是表,道德為本,美是靈魂的表現形式。
1-2.審美體驗的真實性
在審美面前,人人都顯得真誠、真實,這是審美的一大特征。
由于審美體驗,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生命體驗,因此自然本能的表露,將成為審美真實的反映。
人,能包裝自己,欺騙他人;人,能講假話,辦違心事……但,只有對審美愛好的選擇與體驗,人們假不了,他(她)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喜好,是真實的選擇。
審美的可敬可畏,就在于它超越人類的理性判斷,真實地顯現出每個人的靈魂品格。因此,對人的認識與鑒別,完全可由審美層次的鑒別入手,恰如“驗血型”一般,真實可靠。
1-3.創造與欣賞、輸出與輸入
對于創造美的人而言,人品決定著他(她)作品的格調與品質,這是輸出。
對于接受(欣賞)美的人而言,人品決定著他(她)對何感興趣,這是輸入。
輸出與輸入,即創造與欣賞,也需要同處一個境界,方能相互溝通與理解,就好比頻道波段對接。輸入者遇到適合的審美品格,如同喚醒沉睡在內心深處的種子,使之發芽成長。
如果輸出與輸入,不在同一個頻道波段,那就無法進行欣賞溝通,所謂的“對牛彈琴”正是這樣。
恰恰是因為不同的精神稟賦,造就出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而不同的內心世界又反映出不同的審美喜好。“品”成為聯系先天稟賦與后天喜好的紐帶。
輸出什么,由“品”決定。
輸入什么,也由“品”決定。
看一個人是如此,看一群人也是如此,看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更是如此。
二、審美境界與人格品性
2-1.審美八大境界
審美表象,千變萬化。但按其審美品性的境界來看,可歸納為八大審美境界。見審美與品性圖示表(表-1)。圖表將審美總體分為兩大范疇,以±0.000線為分界線。分界線以上為美的世界,共分為四層境界。由低至高遞升,分別為“愉悅”、“優雅”、“詩意”、“神圣”四個層次。分界線以下為丑的世界,也分為四層境界。由淺至深遞增,分別為“平庸”、“矯飾”、“惡俗”、“惡心”四個層次。
審美與道德 表-1
2-1-1.愉悅
愉悅,層次(1)。就是通常所指的漂亮、好看、有趣……能吸引人,使人得到快感,具有賞心悅目的功能。如此審美境界,是純視覺感官上的體驗,也是我們最為常見的審美表現。其跨度之廣,可從日常生活的裝扮點綴,到驚艷曠世的大家之作。一般而言,此類審美一般通過裝飾性語言來呈現,并由具體之“物”為媒介。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善良、聰穎、淺薄……
2-1-2.優雅
優雅,層次(2)。由純感官的愉悅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在美麗中更見其的智慧,顯示出高雅而有涵養的氣質。那份理性的呈現,體現出一種對美的世界的探究和洞悉,是專業智慧的積累,是審美規律的揭示。比如:“黃金分割”、“空間秩序”、“抽象關系”、“消解與粒子”等等原理。這樣的積累,構成了專業的歷史,更多的揭示,仍在未知的發現與創造中,如同美學領域的科學家那般。而如此在智性基礎上所洋溢的優雅,亦同樣千姿百態:或舒緩、或偉大、或高貴、或矜持、或纖柔……
不論古往今來,優雅都是文人雅仕所推崇的審美情結,更是美之奧秘的真理顯示。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高貴、理性、涵養……
2-1-3.詩意
詩意,層次(3)。什么是詩意,就是面對自然,那種潛藏于表象之下,難以言表的內心體驗。
詩意的產生,好比自然(環境)表象中深藏的靈魂(神性),與人內心深處的靈魂(神性)相邂逅的瞬間,所激發而出的情感。這樣的情感狀態,遠超越于人類的語言范疇,它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審美境界,是感官理性上升到情感深處的內心體驗。通常,有詩意的環境,都有強烈場所精神的地方。可以說,詩意是神靈借助自然凡物,通過具象感性的方式,所傳遞給人的精神啟蒙。
詩意,同樣是多樣的、復雜的、朦朧的、難解的。有些詩意,對某些人顯得容易理解,而對另一些人,則顯得晦澀難懂。這是各自生長的環境與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對詩意的感受則會產生較大差距。因此,對詩意的體驗,更需要一顆敏感豐富的心靈,一個忘我崇高的靈魂。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崇高、豐富、超凡……
2-1-4.神圣
神圣,層次(4)。人間稀有之審美境界。是借助審美,由人的內心情感上升到“法”與“真理”的心靈體驗,是一種震撼靈魂的審美過程。如此境界,完全超越了自我,展現出對不可抗力的膜拜,對自然、真情、真理及宇宙秩序的敬畏,是一種對“法”的覺悟。如此神圣之美,傳遞給人那種不可侵犯、褻瀆的力量,是超越天地間永恒精神世界的歸宿。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神性、偉大、無我……
2-1-5.平庸
平庸,層次(-1)。此類情況,完全是無個性、無美感。是創造力高度貧乏的表現,是天資愚鈍的反映,是丑的開始。這樣層次的人,往往對美丑不知所云而無法獨立鑒別,是無明的直接表現。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無明、愚鈍、麻木……
2-1-6.矯飾
矯飾,層次(-2)。主要表現特征是,費盡心機、矯揉造作,為顯示與眾不同,故作姿態。如此境界,同樣是由心智引發的表演秀。但,終因其表演不是出于真誠的審美體驗和感知,同時表演者的才能,遠不足以支撐所表演的欲望,最終弄巧成拙,大有裝腔作勢之舉。
其中,不乏才能的專業及非專業人士。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卑劣、偽善、做作、陰暗……
2-1-7.惡俗
惡俗,層次(-3)。此境地為極端的俗氣。它反映出人性中極端的自我膨脹,而自我膨脹的審美表現,就是無節止的過渡裝飾,且丑陋不堪。這同樣是情至深處的另一番體驗。因此,惡俗完全是建立在貪婪、投機、癡迷等情感基礎上,所培育而出的視覺形象,是內心需求的真徹流露,是罪惡的外衣。
由此想起建筑史上的名言:“裝飾即罪惡”。其實,裝飾本身無所謂罪惡,修改一下此言:“裝飾能成為罪惡的幫兇”。
然而,對迷戀惡俗者而言,其本身并不認為是丑,相反視為大美之境界。如此現象,不論古今中外,不論地位學識的差距有多大,大凡那些極端貪迷者,都會擁有同樣的審美追求,并不約而同的對同一類感覺癡戀,并被有力的表現出來。他(她)們是邪惡世界中的強者。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貪婪、投機、黑心……
2-1-8.惡心
惡心,層次(-4)。如果講,神圣是美范疇的至高境界,那么,惡心就是丑惡范疇的極致境地,它如同神圣一樣成為稀缺資源。如此扭曲的心態,如此畸形的人格,所表現出來的非正常視覺形式,本質上是邪惡靈魂的再現。此類惡心的審美境地,徹底浸透在常人難以想象和忍受的精神體驗中,其丑陋不堪形容。
所對應的人格品性是:無恥、畸形、魔性……
2-2.八大人格對應
從上述八大審美層次中,可對應出八類生命等級。所謂生命等級,系指生命的精神等級。
層次(4)圣人:高度明知明覺,洞悉宇宙間“法”與“理”的無我之人。如:宗教人士、哲學家……
層次(3)賢哲: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能領悟天地真諦、真情的人。如:詩人、哲人、藝術家……
層次(2)智者:內心高貴睿智的文人雅士,對事物有強烈的探究氣質。如:學者、科學家、設計師……
層次(1)凡人:凡人中的能人、匠人。聰穎而有善意,卻有所單薄膚淺。此類人群基數甚廣,其中不乏擁有出類拔萃的各專業精英。
層次(-1)凡人:凡人中的庸人,對精神追求麻木不仁。同樣是大多數人群。
層次(-2)小人:裝腔作勢,附庸風雅的偽君子。具有較強欺騙性。往往是缺乏足夠的真誠,又愛表現自我的人。如:藝人、設計師……
層次(-3)惡鬼:利欲熏心、喪心病狂、背離法理、自我膨脹,甚至罪孽深重的人。如:不法分子、黑心商人、權欲超重者、下流藝人和設計師……
層次(-4)惡魔:心無法理、唯我中心、橫行無忌,且毫無罪惡感、廉恥心的人。這些人,能褻瀆一切神圣事物,并且永無底線。與層次(-3)中的惡鬼相比,同是邪惡之徒,前者為“利”而邪惡,后者為“樂”而邪惡。
2-3.神性、人性、魔性
從圣人到惡魔,包含了生命的整個層次結構。這種生命層次,同宗教思想有著十分的相似性,見神、人、魔對應圖表(表-2)
審美與道德 表-2
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帶有原罪,原罪就是“自我”。當人的自我不斷膨脹,人便逐漸背棄“自然”,走向魔鬼的世界。
佛教又認為:人有慧根,慧根的深淺,決定修行的高度?;鄹?,使人明知明覺而走向佛的世界。但是,人若無明,則會使人遠離神圣,使人貪、癡、嗔,最終走向魔的世界。
我們從表-2中可見,凡人、智者、賢哲到圣人,從基督的思想背景下來理解,就是對自然不同程度的敬畏。分別表現為“模仿”、“透視”、“融入”、“無我”四種境界;反之,從凡人、小人、惡鬼到惡魔,膨脹使人不同程度的背離自然,分別表現為“漠視”、“扭曲”、“踐踏”、“唯我”四種境界。
同樣,從佛學的觀點來看,由人到佛的覺悟過程,恰好是凡人到圣人的覺悟過程。分別表現為“聰穎平凡”、“高貴睿智”、“天人合一”、“明知明覺”。而從凡人到魔鬼的過程,也是無明發展的過程,又分別表現為“平庸愚鈍”、“偽善做作”、“利欲熏心”、“心無法理”。
在此,“自然”、“佛”、“神性”同處一個層面。可理解為神圣的概念。即一切真、善、美的總和,一切“法”與“理”的象征。
所謂“法”,就是指宇宙秩序、自然規律。隸屬于自然科學的領域。
所謂“理”,就是指真理、情理。隸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
而覺悟,可視為對“法”與“理”(神圣與真理)的感悟追求。有覺悟,就有敬畏。伴隨敬畏與覺悟,我們開始走向神圣與真理的世界。
同樣,無明,可視為對神圣的無知無覺,對真理的無所追求。有無明,就會有自我。
從無明開始,從自我開始,我們便開始走向無恥,背離法理。
從無明到無恥,無名因此成為萬惡的開始!
2-4.“無明”、“自我”與文化思想
無明,這恰好是我們當下許多人的狀態。中國人缺乏的就是神圣感,即對精神價值的強烈要求。而文化中的實用主義傾向,一旦同無明產生聯系,則進一步加劇了對神圣底線的背離。因此,在實用主義思想影響下,致使我們當下墮落為“技藝崇拜”、“物質崇拜”、“數值崇拜”、“功能崇拜”。(如:速度、規模、高度、產值、身價……)甚至連宗教都被異化為“有求必應”的買賣關系,大學被扭曲為只顧論文字數的多少,而缺乏對質的追求……
最終,無明將導向了邪惡貪婪、無恥畸形……使得一切道德底線均面臨崩潰。于是,我們不難見到,對神圣的褻瀆無處不在。如:教育領域、醫療領域、宗教領域、司法領域……到處可見,昧著良知,沖垮一個又一個神圣底線的鮮活案例。
其實,無明本身并不成其為什么罪過。而是斷絕了對神圣的感知與追求,最終為走向罪惡的世界推開了第一扇大門。這就是為什么說,無明是萬惡之始。
無明與文化中的使用主義情況,十分相似于“自我”與文化中的人本主義。自我在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不斷發展,直至成為至今極端的自我膨脹。
因此,離開了對神圣的追求,東方文化中的實用主義也好,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義也罷,都將逐漸走向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