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萬浮塵留著長發,身穿灰色休閑服和牛仔褲,系一條墨綠色圍巾,看到他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藝術家”。而他的設計之夢,起源于一個新疆小城——五家渠建設兵團。
18歲的他高中一畢業,就因為從小對于建筑的喜愛,報考了建筑設計的中專。那個暑假,他第一次來到中蒙邊境寫生,在哈薩克族人聚居區,最真實地觸碰到了不一樣的文化,也堅定了他對于文化和設計的追求。沒想到上了兩年中專后,學校就停辦了,他也不得不開始找工作。
“中專畢業之后去了一家鋼木家具廠,做裝修也做家具。那時候很年輕,剛剛21歲,過去干了半年就升為廠長,實際上是第一副廠長,總廠的廠長兼我們的法人。我覺得我那時候管理工作,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可以。
【記者】:為什么你那時候剛做了半年就被提拔為副廠長,你的哪些優秀品質受到了重視?
【萬浮塵】:一方面是因為那時候我的專業知識各方面已經很到位了,另一方面我從小到處跑,知識面很廣。而且我從小喜歡研究家具,這種喜愛一直延續到現在。再一個當時設計方面的人才很稀缺。
后來,我被調到烏魯木齊。因為我之前在烏魯木齊做了很多優秀的設計,所以在新疆,在烏魯木齊已經挺有名氣了。比如說酒店,還有一些舞廳的設計,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特別是我在烏魯木齊博物館的一個設計。我在博物館大廳里面做了個穹頂,下面是舞廳。我自己用有機玻璃做了一個水晶頂大燈,掛在穹頂上,下面就是舞臺的燈,大家圍著跳舞,樂隊在一邊,很好玩。這個設計在當時很轟動。
再后來,有一個影視服務公司成立了個裝潢公司,想聘請我做總經理。我就跟兵團領導匯報了,但是那時候調動是有指標的,不像現在可以隨便辭職。工作調動不行但是按照規定上學還是允許的,那我想就上學去。因為我喜歡蘇州,所以就來了蘇州。
【記者】:在新疆的童年和青少年成長經歷對你的設計有沒有什么影響?
【萬浮塵】:肯定有。我從小和別人接觸的環境不一樣,做設計的視野也比別人更開闊。
因為新疆屬于亞大陸文化沖擊板塊,匯聚了全國各地人。有上海人、江蘇人、廣東人、北京人;也有維族人、回族人、哈薩克族人、白俄羅斯人。多種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從我很小的時候,在和各種人的交流中,就接觸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性格。
另外,這種多文化的氛圍也激起了我對不同地域風土人情、人文生態的好奇。少年時代起,我就有種要去各地游歷的沖動。高中畢業出去寫生,我去了中蒙邊境,維塔山。那邊是哈薩克族人的聚居區,這次寫生讓我很直接地看到了他們的文化。中專畢業后,我又接觸到很多建筑類的東西。當時我剛攢夠車票錢就不管不顧地跑到北京去,去看各種建筑。工作以后,我又往深圳跑。這種在國內到處跑到處觀摩的習慣現在發展成了到世界各地去游歷學習。我把每年盈利的相當一部分花在了旅游上,要是哪一年沒有出去,渾身都不舒服。我參加了視覺空間等組織的中國設計之旅本生行第一期活動,同時也剛剛結束長達一個月的美國之行。我們主要去的是美國西海岸,拉斯維加斯,西雅圖,體驗了美國的住宅文化。然后自駕游黃石公園和大峽谷。另外,我特別喜歡中國鄉村,向往在鄉村游走的感覺。為了這個,我買車的時候特地要求車的寬度要在1.9米以內,這樣在鄉村土路上就也能跑了。
我之所以要這樣到處跑,就是因為我不是一個喜歡看別人設計的設計師,我是一個喜歡體驗式的設計師。這樣做出來的就是一種建立在感受上的原創性的作品。看別人好的設計容易變成別人的復制品。走出去看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你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可能性。這一點在我對自己工作室的設計里也有體現,我把辦公室的入口設計成了一扇窗,就是這個寓意。總之,多看,多了解些東西,多沉淀對設計師很重要。沒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和沉淀,就做不出好設計。
【記者】:你之前說喜歡蘇州,為什么喜歡?到蘇州來這段經歷對你的設計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促進作用?
【萬浮塵】: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蘇州,喜歡蘇州那些破房子。新加坡的一個建筑師到蘇州來,他說 “原來的蘇州是破房子,臭水溝,很美麗。現在是新房子,干凈的水,不美麗。”這話的意思是以前蘇州原生態的東西比較多,現在都消失了。我最早來蘇州是在1988年,那時候蘇州還很落后,街上都是三輪車,還有手拉的。有種解放前老電影的感覺。然后再看到那些沒有修繕過的、舊舊的、有點傾斜的瓦,感覺很自然,而且有水鄉的獨特風韻。然后再到園林去看,感覺很美。一看到就覺得很美的那種,就像我們小時候經常會看到的國畫里的一些東西。記得一次早晨,我起的很早,拿著老式的膠卷相機去采風。看到河面上起了水霧,水霧里一座橋若隱若現,現在你基本上看不到了。后來又看到河面上起的水霧是在鳳凰古城,吊腳樓,非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