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我從業十八年來,越來越認為這是:每一個治學于環境藝術的人都必經的嚴肅學業。
對于我的愚見,同行請多多賜教!
之前做設計時總是自形式上追求變化,設計出一組形式感很強的東西,總是興奮好久。這幾年慢慢開始思考:設計師到底需要什么?是形式上的創新,還是人本質的價值觀改造呢?
通過這幾年的思索與學習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有形成了成熟的價值觀,才會出現成熟的作品。我今天想寫的內容是我設計中的核心價值觀。當然,我的這個核心價值觀是我看季羨林《讀國學》、朱光潛《談美》、朱熹《中庸釋》、李澤厚《華夏美學》及梁思成《談建筑》多遍經過一次次的項目實踐后總結出來的。都是些雜念,對我和我的團隊很是受用,厚顏分享,只是想為正在同我一樣尋求設計之路的人多一份參考。
我對“天”的定義是:自然。這個自然里包括了:大環境、植物、動物、陽光、風、水、氣場等一切物質性的事物;“人”的定義是:受眾;“合”的定義是:結合、組裝;“一”的定義是:和諧、統一。總結起來就是:受眾在我們設計的環境里能與大環境和諧,得以身心的休養。
首先,我把“受眾”的感受看得比較重,因為我覺得:一切設計都是為受眾服務的。其次我對設計師的定位是:組合一個適用于受眾氣場的人。最后,我堅信:所有的人只能在自己不排斥的空間內才可以到達養生的功效。
寫到此覺得“養生”的概念該說明一下了,我的養生概念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得到放松與補給。
越寫越玄了吧,我講幾個我的設計案例吧。
上個月,一個朋友的60多平的小戶型住宅叫我幫忙設計一下。到了她家,覺得有點壓抑,層高不高,兩房兩廳還加一廚房和衛生間。簡單說就是不透氣,陽光差,格局小。我首先尋求的是怎樣將空氣和光線引進來,然后再解決格局的問題。我將廚房、餐廳、客廳變為一個整體,在入戶處吊了一個小吊頂,一進門覺得更壓抑,走上三五步進入客廳,視覺達到釋放,覺得房子好寬敞;我在就餐區做了一個小裝飾墻,一方面是把視覺分散,一方面是光線補足。臥室部分,將所有隔墻變成了儲物空間,陽臺給了個小吊頂,修飾成了小書房。
再寫一個商業空間同大家分享一下吧。5月份做的一個商場,業主需要利用率增高,將3的通道降到2.4,怎樣才可以將其做到人少的時候不覺冷清,人多的時候不顯擁擠呢?首先在入口處的幾間檔口我都設計的很淺,但是很寬,讓入口寬敞,也讓入口幾家商鋪只要有一兩個客人就會覺得比較熱鬧,讓主通道上的客人有欲望走進去。在設計商場布局時我們將通道設為環形,顧客在不知覺不覺中逛了一圈。沒有次通道,在主通道的內徑部分地方抽了幾平米的休息區。前兩天開業,我和太太去恭賀,進門就得到業主的充分肯定。其實整個項目我只做了“聚氣”的設計。
還在不停地設計,不停地學習,不停地總結。都是些雜念、碎語,真誠與同行共勉之。
作者:蘭敏華,深圳市本果建筑裝飾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