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認識,“室內設計”這一稱呼,值得商榷,已不適于時代。君不見當今時代,已經越來越多元化。文化領域各種職業界限已越來越模糊。跨界的合作也越來越多,比如:艾未未,你說他是什么身份?藝術家?建筑師?如果他是藝術家,為什么“鳥巢”會請他做中方顧問呢?而不請中國建筑師?是建筑師?為什么他又做了如此多的藝術品,室內設計他也做過。我們眾所周知的飛利浦•斯達克,他又是一個什么身份呢?原研哉不也是嗎?隈研吾•••
為什么這些年諸如此類的大師越來越多?原因有三:
一,比如以往建筑的過程,是基于一種傳統保守的體制下的發展。所以建筑這個事兒,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突然讓一個小孩在這個時代講破了而已。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的人群和甲方,都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越來越接受新鮮事物和文化藝術的不趨同性。這個時代需要更視覺化的產品,不管是建筑、服裝還是工業產品,均是之。過往的建筑設計是建筑的,而不是藝術的。現在的建筑是進入藝術的時代,所以現在,在沒有任何藝術訓練系統下所產生出來的,中國建筑院校師生們,均有點消化不良之感,時代使然,認命吧;
二,從空間范疇講。“你站在屋檐之下,是室內還是室外?”我經常講此話與人辯之。我覺得室內空間,外部景觀空間,甚至建筑都應是一人思想體系下的統籌,而不是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建筑師分得如此之清。否則便不稱其為完整的設計,至少不是個有水準的設計。那反言之,這個設計師,又該怎么去稱呼呢?總不能叫室內設計吧?聽起來有點吹毛求疵,但值得我們思考;
三,當今世界是藝術的,進入了一個一切皆藝術的時代。搞證券的建美術院,服裝設計師搞藝術展,連電子元件廠皆想做個美術館•••各行各業,只要有點經濟基礎的都要弄些藝術名堂,似乎方顯高貴。當然物質文明搞好之后,一定是呼喚精神文明建設。所以很多的設計越來越趨向于一種純藝術的精神性。其實空間就像是一個裝置藝術,至少它們的氣場是相同的。
以上所言,吾之切身體會而已。總之,空間設計也是一類藝術形態,確實不能回避。空間創作本身便是一種藝術行為。所以,吾之定位,空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