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界最高獎終于有了中國力量
28日對于中國建筑界來說絕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49歲的建筑師王澍教授,一舉榮獲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他成為中國公民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人,也是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今年5月25日,王澍將在北京領獎,他不僅將獲得一枚銅質勛章,還能獲得10萬美金的獎勵。
而對于普通杭州市民來說,王澍的作品早就詩意地與杭州山水融為了一體。無論是充滿中國山水水墨意韻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一期、二期,還是錢江新城地標性的建筑錢江時代,抑或是由王澍帶頭領銜設計的南宋御街,都給杭州城市建設帶來了不一般的古典東方美。
王澍接受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這十幾年我有時會感到很孤獨,但我一直堅信要堅持足夠久的時間就會有成果,沒想到,這個成果來得如此早。
全球建筑界的最高獎 終于有了中國力量
普利茲克建筑獎是全球建筑界的最高獎項,堪稱“建筑界的諾貝爾獎”,它由杰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茲克于1979年創立,每年度授予一位作出杰出貢獻的在世的建筑師,以表彰其在建筑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等卓越品質,以及通過建筑藝術對建筑環境和人類所作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貢獻。從創立至今,包括理查德·邁耶、漢斯·霍萊因、丹下健三、弗蘭克·蓋里在內的36位世界著名建筑師獲此殊榮。而王澍也成為第二張獲此殊榮的華人面孔,第一個正是大名鼎鼎的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在1983年獲得。
王澍此次捧得大獎對于中國建筑學領域來說絕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不僅是中國公民第一次摘得此獎,而且王澍還是一位不折不扣在中國本土培養起來的建筑師。他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讀于東南大學建筑系,之后在中國美院工作,2000年獲得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設計與理論專業城市設計方向博士學位。在他設計的建筑作品中,堅持秉承“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筑藝術學”的學術理念,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之美。
原本以為60歲才有機會得獎 沒想到49歲就拿到了
得知王澍獲獎之后,王澍所在的單位中國美院上上下下一片歡騰,國美甚至很正式地派出新聞發言人來接受記者的采訪。院長許江表示,王澍得獎他并不意外,因為王澍是一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情懷的建筑師。他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學的主張,設計和研究以美院象山校區為代表的獨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可以這么說,這次獲獎也是中國美院校園獲得的國際認可。
而王澍的妻子陸文宇昨日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她告訴記者,昨天凌晨她的電話就沒斷過。“一開始網上預測他得獎的可能性很大,后來結果出來了,果然是他!因為王澍人在美國講學,很難聯系,我們身邊的好友就不停地給我打電話發來祝賀。讓我很意外的是一個奧地利的著名建筑師朋友也發來了祝賀郵件,居然比他自己得獎還高興。”
雖然王澍還在美國,不過他還是在當地時間深夜時分接受了記者的連線采訪。對于自己得獎,王澍連連感慨有點意外,因為這個獎不是單看建筑師的一個作品,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該建筑師設計的系列作品的一個考察。“按照規律,一般應該是60多歲拿這個獎比較正常,沒想到,我49歲就拿到了!”王澍說。
讓老建筑的DNA 有尊嚴地“活著”
王澍的作品很多,比如回歸詩意江南青黛綠瓦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比如位于錢江三橋畔那特立獨行的錢江時代樓盤,還有蘇州大學圖書館、寧波博物館和美術館、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每一個案例都帶著王澍濃重的個人標簽,那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他還動手設計了自己的家,雖然只有60多方,但王澍卻花了很長時間設計,王澍將它命名為“中國園林的家”。最浪漫的是,他親自用木頭做了8盞燈具,作為送給太太的禮物。
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城鄉建筑風格趨同化現象,中國的城市進程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國傳統的庭院建筑正在逐漸消失,而那些所謂時尚現代的摩登高樓正一座座拔地而起。王澍說,他不喜歡新的東西。“那些閃閃發亮的新東西和傳統的簡直就是兩種氣質,我很不喜歡那些賊亮賊亮的材質,這讓它們顯得很沒有品。”尤其是當他看到中國舊城改造之后拆下的那些舊磚殘瓦,讓他很心疼。“當你看到到處都在拆老房子,昔日那些有尊嚴的磚頭瓦片,像垃圾一樣被遺棄時,我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智慧地復原它們。”
于是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一期和二期的設計中,為充分發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王澍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最后,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美麗新建筑,讓老建筑的DNA繼續有尊嚴地“活著”。
有時會感到很孤獨 但堅信會有成果
“美院象山校區的設計,是我對中國本土建筑特點的一個實驗。而錢江時代,則是我對高層建筑歸屬感的思考。”王澍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這些探索原創性的實驗在建筑界非常罕見,所以評委會這次對他的評價很高,“高到讓我都有點難以接受!”王澍爽朗地大笑說。
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在英國引用今年獲獎評審辭來說明王澍的獲獎理由:“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系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雖然獲得了大獎,但王澍坦言感覺很復雜。“這些年我做了些探索,盡管學校、身邊的朋友很支持我,但這畢竟是少數,爭議的聲音也不少。所以我很感謝許江院長給我這個機會,讓我來設計美院的象山校區。我猛然發現,這十幾年時間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好像要把一輩子要干的事都干了。這十幾年我有時也會感到很孤獨,但我一直堅信要堅持足夠久的時間就會有成果,沒想到,這個成果來得如此早。”
王澍主要作品
浙江海寧陳默藝術工作室(1998,已建成)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東路頂層畫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規劃及建筑設計(已建成)
寧波藝術館(已建成)
2010年中國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已建成)
來源:青年時報 作者:記者 張玫 通訊員 金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