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組家具”,七十年代“一套櫥柜”,八十年代“系列家電”,九十年代“多種設計風格”,二十一世紀“空間個性張揚”…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家居品質從單一、實在跨入到絢麗、多彩,國人對“空間”的要求也變得多元化起來。
嘉賓背景:王小根,北京根尚國際空間設計公司總經理、設計總監。
我從事的主要是住宅樣板房的設計,我是95年大學畢業的,98年到了北京,那時候是家裝最火爆的時候,當時的平面布局跟設計沒什么關系,就像在談一筆生意。但是我覺得中國的設計還是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雖然有時候還是比較欠缺,你要善于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讓客戶接受你,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
當時的設計風格是喜歡在家里包門、窗簾格、踢腳線、櫸木的墻圍和木地板等,那時候看到這樣的設計大家就會覺得這個空間跟常規的空間是不一樣的,設計師想讓客戶覺得原來這么一個平視的空間,經過你的設計以后感覺完全不一樣了?,F在我們做住宅的項目比較多一些,發現在空間處理上也還會包門包套,但是這個時候理解就不一樣了,現在是真正理解了這樣的設計,它是一種風格的表現,一種具體的手段,內部的空間只是提供了一個背景,再往下是做與客戶的喜好有關系的。
那時候我們做樣板房多一些,樣板房不是針對特定的,而是一個階層的人?,F在我們的自由度大一些了。我一直覺得很多設計,從平面開始到插花的擺放,這都是一個設計的過程。
從90年代到現在21世紀,我覺得在跟客戶溝通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第一,以前是免費設計,現在都是付費了,以前都是從工程費里面拿到幾個點的費用;現在情況是跟工程沒關系,我們收取自己的勞動費用,這實際上是對勞動的認可。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提供一個什么樣的成果,或者這個東西做到另外一個程度,所有的手法、擺放或是面料的組織,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表達一個空間的氣質和內涵。中國的設計師這幾年進步真的非常的迅速,學習能力非常的強。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再謙虛、認真一些。你真正理解并且很清楚的去表現一個東西的時候,那時候才是到一個境界了,但是這個過程其實是挺難的。中國有這么大的建筑市場,中國在建筑上有幾個國際上名氣很大的設計師,但是真正作為大師級的還是比較少的,跟中國這么大的一個體量相比,我覺得是不太相稱的。但是這也是一個過程,中國的進步是神速的,我們建國才60年,真正的室內設計也才十幾年,我們還都很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