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
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師室內設計協會會員、美國IFDA協會會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家協會專業藝術家
199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研究設計所室內設計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至今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研究所先后任主任設計師、設計部主任、總設計師職務。主持設計了多項全國重點工程,其中文化建筑、劇場劇院作為其特色項目多次獲獎,有豐富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經驗,并在業界受到廣泛好評。
【作品】
●北京中山音樂堂室內設計 總設計師
●北京奧林匹克國家會議中心及酒店室內設計 中方總設計師
●內蒙古鄂爾多斯民族音樂廳及劇場室內設計 總設計師
●內蒙古呼和浩特烏蘭恰特大劇院室內設計 總設計師
●北京電視臺多功能劇場室內設計 中方總設計師
●中國人壽總部辦公樓室內設計 中方總設計師
●北京國賓花園酒店室內設計 中方總設計師
●成都歡樂谷凱撒宮 總設計師
●神華創意產業園會議中心及酒店 中方總設計師
●王府井百貨改造 中方總設計師 【獲獎】
●1998年第二屆全國室內設計大展,所主持設計的中山音樂堂獲設計金獎
●2006年北京電視中心多功能演播中心,被評為中國室內設計藝術觀摩展十大最具觀摩展示獎
●2008年北京電視中心多功能演播中心,被評為中國室內設計藝術觀摩展銀獎
●獲中國室內設計學會授予的全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筑師稱號
●獲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授予的全國杰出中青年室內建筑師稱號
●獲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授予的全國室內裝飾行業優秀室內設計師稱號
在合作北京電視臺多功能演播劇場室內設計的時候,著名的國際聲學專家、澳大利亞的馬歇爾教授給王弘留了一個課題:既然你已經理解了我的側向反射聲學理論,那么請你做出一個符合這一體系的劇場方案來。第二天王弘如期交出了草圖:多角度的非標準菱形聲學單元,從臺口開始由密而疏地擴散開來直至觀眾廳整個側墻。充滿激情與力度的造型體塊,既符合聲學原理,又似雕塑般彰顯著抽象美感。馬歇爾對王弘說:“我很喜歡它。”
2004年,在完成新北京電視臺劇場設計后,王弘和他的團隊又陸續參與了國內7個大型劇場室內設計。而在此期間,中國的文化設施建設也真正進入了它的高峰時期。
記者:既然中國已經進入了文化建設高峰時期,作為文化設施重要代表的劇場類設計,現在發展狀況如何?
王弘:從設計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還不盡人意。總體上說,目前國內劇場設計的思路、理念,還是在延續傳統模式,劇場的類型、風格及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具有創新及相關理論結構的專業設計人員,許多國內設計師包括建筑師,沒有接觸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劇場設計;同時可供學習和參考的資料案例并沒有更新換代,思維模式仍被定位在簡單的傳統幾何形式上,無法從現代劇場的功能及技術發展方面理解聲學、舞臺燈光及工藝。基于對空間、體量、材質所賦予的創作的空間和限度,我們現在對此的設計幾乎沒有同當代表演藝術及音樂發展與時俱進,沒有進入新的時代。
記者:因為它的特性,劇場設計是從內往外的設計結果嗎?
王弘:對,它是基于功能而衍生出來的形態,包括對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空間體量的推理塑造,這才是劇場設計的出發點。為什么有的劇場很多人喜歡,感覺非常有意思?因為那種空間給予人的想象力和發揮聯想的余地特別大,而其本質就是聲學的基本原理。
古希臘的劇場多為圓形和半圓形。之所以呈此形狀,就是源于希臘人一個特別形象化的聲學理解——一滴雨水滴落在水面,隨著水面的漣漪,它的聲音也由內而外地漫射擴散開去,這就是由二維聲學模式衍生出的建筑的形態。聲學理論在后續的發展中,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側重點各異,創造出不同的觀眾視聽模式;伴隨著音樂類型與流行風格的不同,借助于舞臺工藝、燈光技術進步的推波助瀾,衍生出類型和風格完全不同的傳統幾何形體的現代演藝空間。
記者:聲學設計側重點不同的依據是什么?
王弘:依據來自聲學計算方式和對聲音傳播模式的理解。例如有家我們曾合作過的法國聲學設計公司,認為聲音不以二維的方式放射出去,它將聲場定義為能量球,聲源就像懸浮于空間中的一個原點,聲音如同光芒四射的球體將聲能擴散開來,這樣傳播的方向就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因此設計中界面對聲音的反射就呈現空間三維形態。
而馬歇爾教授的聲學理論特別注重側墻反射。他所設計的側墻造型很奇特,總體上說是在水平向和豎向上以角度不同的聲學反射體陣列組合而成。代表作品有香港文化中心、洛杉磯桔郡表演藝術中心。后者完全是一個總平面以若干扇形平面疊加組合而成的多邊形體,復雜的體形導致側墻、吊頂變化多端、宏偉壯麗,十分復雜。
舉例來說,北京電視臺多功能劇場,側墻由不同的聲學反射單元組合而成,它使用的是一種叫QRD的專用木質反射擴散體。有深淺不同的凹槽,各單體間具有水平與豎向的不同傾斜角,從而反射不同頻率的聲音及方向。單體陳列組合后用計算機建立模型做最后調整以達到科學與工藝的精確,這種全新的理論帶來了側墻生動的韻律和富于視覺沖擊力的形象。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劇場設計從聲學設計的概念到建筑體型關系的演變,應該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交流。
[page]
記者:劇場設計與聲學怎樣才能完美結合?
王弘:在做北京電視臺演播廳墻體設計的時候,聲學概念做了5組聲學反射單元,每個單元都是各有不同水平垂直角度的一個標準件,在聲學分析中根據不同傾角計算出它所覆蓋的觀眾區域,由此轉化成立面CAD及三維模型,最后由特殊專用聲學軟件計算出整個區域聲壓強度。設計中每一個元素與造型都有其功能和意義。
與其相反,有的設計師強調后墻反射,同樣是基于聲學反射原理。柏林音樂廳的室內設計是環繞中心的觀眾席組合方式,專業術語叫“葡萄園式”,是個特別復雜的工程。這種形式說得形象一點,觀眾席就像在臺地上,在不同的層級高度上疊錯起伏。不同的體塊組合在一起,有交叉、有升降,側墻和背墻都形成聲學反射的重要構成元素。聲音的反射、漫射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聲場,環繞也由此而產生了豐富的空間變化與特殊的幾何體形關系。
成熟的劇場室內設計的出發點往往是以建筑聲學為基礎,它的前提是不用擴音設備,以自然聲傳播而獲得到良好音質。因此幾何體態與空間體積在劇場設計中最為關鍵。
大型文化中心通常由功能單一的幾個空間組合而成,不考慮功能的綜合使用,這樣的劇場室內做起來相對容易(例如國家大劇院)。而北京電視臺演播廳要復雜得多,因為它是為電視拍攝而做的,要求綜合功能。電聲有要求,攝像有要求,燈光有要求……除此之外,聲學上還要求在一個空間里能滿足會議、舞臺表演、音樂會演出等較復雜的需求。這就要有一些特殊的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從聲學理論上講這是傳統劇場設計所無法承受的,必須突破傳統劇場概念并加以創新。
在這里,馬歇爾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變體積,這個概念的實踐在國外已經有先例,而在國內尚屬首次。可變體積的提出,也同樣是和聲學設計相關聯的。為什么在歐洲中世紀的教堂里能聽到管風琴神秘的樂音,余音縹緲,原因在于哥特風格教堂狹長高聳的空間契合了宗教音樂的聲學特質,空間的體積和聲音回響的時間長短相互關聯,體積小,回響音就短,體積大,回響音就長。
要滿足多功能空間的使用需求,既要體積適中,又不能大而無度。比如會議和音樂會在同一個空間舉行,對聲學設計的要求就是矛盾的。這個時候,提出可變體積的概念就很好地化解了這個矛盾,在人工控制和機械條件下通過改變吊頂的高低度,即吊頂可升降活動,使得空間的體積變化滿足不同功能需求。
這種變化改變了建筑設計的初始條件,吊頂的荷載從靜荷載改為動荷載。面光橋在劇場演出的時候可以疊級落下來,不僅將空間體積壓縮,同時滿足了追光、面光的使用,舞臺兩側的組反射板開啟就提供了劇場耳光的投射角度,也容納了空間尺度。而在音樂會演出之時,面光橋和反射板收起關閉,使空間變為封閉的“方盒子”。
可變體積的聲學概念設計和工藝帶來許多新的課題,而北京電視臺多功能演播劇場的成功使其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現代劇場的范例,是建筑室內設計與聲學設計的完美體現。
記者:成功的劇場室內設計,一定以聲學為唯一標準嗎?
王弘:不完全是,并不是說室內設計師或者建筑師要完全根據聲學的計算而套用某一固定的形式,這是個誤區。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一個由聲學專用軟件計算推演出的空間模式,往往是一個特別難看和機械的形狀,因為它僅僅是一個沒有感情色彩和生命的物體,并不是被藝術性地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劇場這種特殊的空間類型的設計,應該是以對聲學原理的理解,加上對功能、設備、視線等要求的領會,以及發揮空間想象力、創造力而塑造出的形式。
以臺口的處理方式為例。由于它要為觀眾區提供反射,即把舞臺上的聲音擴散到觀眾區去,它的邊框的設計傾斜也好,還是做其它處理也好,它的角度和擴散的面積到哪個地方截止,或者擴散到哪個位置最好,聲學設計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室內設計師在此的發揮用審美和造型加以實現。
記者:劇場的設計還要牽扯到專業的燈光設計,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對吧?
王弘:是的,專業的照明要參與其間。專業燈光在吊頂有面光,而面光還要求有第一道面光、第二道面光,以此打亮不同的區域;也有投射角度的要求,追光在很多專業演出中有需要;耳光和側光也必不可少。所有以上功能無疑都將影響造型的處理。
記者:劇場的室內設計,更多的在于技術方面?
王弘:對,技術性很強,設計師得對舞臺工藝有深刻的理解,在聲學、燈光設備等方面有相應的研究概念,也就是說設計師擁有了這些經驗后,才有可能來做這種文化設施。
最后我想說一個技術上的例子,由于建筑師不懂劇場工藝,只在劇場上空做了簡單的桁架,完全沒有考慮荷載,最后又得重新設計,造成浪費,因為這樣的頂根本承載不了吊頂和設備的重量。我們現在這樣的高速建設和發展,建筑師似乎是萬金油,什么設計都能做,實際上并不專業。沒有這種專業化的背景怎么能勝任這種復雜的文化設施的設計,更無法奢望有完美的作品問世。
[page]
北京電視臺多功能劇場設計
A-A剖面 方案(一)
觀眾廳平面吊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