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工圖畫了多長時間?
林錦熙:這個項目從最基礎的施工圖開始。到目前為止,盡管自己開設了工作室,我還會做施工圖,因為施工圖很重要,這塊我一直沒有丟。施工圖涉及到最基礎的東西,比如普通的辦公室裝修,必須要考慮到板的厚度、密度,考慮到排水、基層的構造,這些都是要通過很多基礎的實踐后才能做出來的。
記者:你們投標北京電視中心多功能演播廳,當時號稱清華旗艦。你是王宏老師的助手,現在你們算是合伙人。
林錦熙:北京電視中心多功能演播廳是奧運項目,要作為重點項目來完成,國內外很多大的設計機構來投標。清華具有很多優勢專業,王宏老師是主創方案的提出者,燈光、音響、聲學等其他各專業老師也聯合在一起,共同投標該項目室內設計,所以稱清華旗艦。
我們做草標的時候已經對該項目的設計方案有了一個雛形,提出了以QRD(低頻聲學反射板)模塊化設計為元素的創意。將側墻上QRD板的陣列排布,以不同傾角及水平夾角的組合構圖形成及富韻律變化的造型,并通過4塊可開啟面板構造為舞臺耳光的可操控性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為日后的成功作品奠定了基礎。
在聲學設計上北京電視臺請了國外著名的顧問瑪締爾得,香港的會展中心就是他的作品。是他在我們投標之初發現我們的方案更符合他的聲學要求。北京電視臺定完了設計單位后,各設計重新做方案。
記者:投標的時候是一個方案,但并沒有延續這個方案,而是要重新做一個?
林錦熙:劇場類項目相對來說比較專業,很多設計方都沒做過。劇場類項目要求考慮到很多東西,比如反射面、反射板、采用哪種材質與造型,墻面造型能否對聲音的反射和折射起到作用,側板或鐵板的角度都有相應的聲學和其他相關因素在里面。我們做的方案比較符合建設功能,瑪締爾得是甲方請的顧問,他有他的一套東西,認為這家設計單位沒問題,可以做,但要配合聲學以及其他相關專業重新設計。
記者:它的深化設計著重點也是和聲學相關嗎?
林錦熙:劇院類項目除了要考慮建筑美觀的問題,對聲學反射板等也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比如暴露在外面的耳光顯得特別突兀,要怎樣把耳光融合到整體里面是很難把控的,對燈光、舞臺面光橋的把控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深化設計里,所有專業都是重點。
這個項目為什么叫多功能中心呢?它有3個廳,是集轉播、觀演、排練的多功能演藝空間。當時,瑪締爾得提出可變聲學、可變體積的概念,但用的卻都是簡單的一些設備,比如說吊頂,通過舞臺機械可升降,都是可活動的;面光條整個可升起,有點像變形金剛,它是劇場非常重要的專業燈光。整個工程涉及到這么多的專業,又這么大的面積,所以整個設計難度增加了很多。
1平方米的可活動范圍做起來很簡單,當時那么大范圍的空間對聲學、活動照明面要求都很高。大體積的可升降,稍微一動就產生不低的分貝。為什么說難度很大?它當時要做成亞洲最好的演播廳,包括舞臺里面的升降機器,到目前為止都是最好的。頂部是三組半弧面、雙曲形的吊頂,以舞臺為中心呈放射性同心圓布局,大型升降設備為舞臺面光的開啟與吊頂的高低變化提供技術支持,吊頂在劇場及音樂廳不同的使用模式下,將裝飾及藝術功能合二為一,與聲學反射、舞臺工藝形成了良好配合與互動。
這個項目從方案開始到施工結束用了2年的時間。室內設計在當中起的作用就是要整體把控,各專業的東西最后都落在室內設計的內部,所以劇院類的室內設計就是要協調好各專業的東西,第一要滿足建筑平臺最直觀的感覺,第二滿足聲學要求,第三滿足配套燈光的硬性標準需求。
那時候遇到一些設計方面的困難:舞臺上面面光條的結構部分沒有設計單位來做,建筑設計也不管這塊,這個區域被大家忽視了。但是這塊又是特別重要的地方,它位于吊頂里面,功能很多。因為被忽視,所以造成的影響沒有人解決。接下來燈光怎么走?面光條怎么走?后續怎么檢修?這些問題突然一下子擺在了眼前。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是該項目的建筑設計方,其總工說:“做吊頂上面的東西跟蓋棟樓一樣,難度不小。”該院的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做了兩個月才把這個吊頂上面空間的圖紙完成。那個時候我每天就到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上班,一個多月,才把這里面的空調設備、舞臺機械等關系理清楚。密密麻麻好幾層設備在這個空間里,要求誤差是非常小。我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待了一個多月,方案由我們來整理、出圖,北京院的總工作技術指導,他一天到晚和我說這不行那不行,我都快堅持不住了。
我們同燈光設計師和聲學設計師配合得非常多。對我來說,他們有經驗,又有很多專家來指導。我也明白了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建筑設計里,也體現在室內設計里。劇院類項目需要十七八個專業的相互配合,這里面沒有主次之分,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行。在該項目中,室內設計主要承擔了內部的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