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些知名的設計師相比,謝英凱并非師出名門,讀的大學也不顯赫,亦沒有豐富的留學背景。他在一個采訪中說過,小時候沒有夢想,只是愛畫畫,是不經意進入了設計圈。
如今,謝英凱的設計公司已經走過11年,酒店和娛樂場所設計成為了他們的“招牌”項目。西安滾石KTV、鄭州暢歌KTV、德慶盤龍峽旅游度假酒店等代表作品,均得到業內和客戶的肯定。而回想當初進入這個領域,謝英凱稱是“不由自主的”。90年代末,大部分領域都有杰出的設計師代表,作為70后設計師,他只能從還未形成熱潮的領域開始。
畢業不久的他因為領導突然離職,從一個設計助理,硬著頭皮當上了設計總監。老板說他很幸運,謝英凱卻說過程很艱辛。“我老騎著自行車去工地,那里都是五、六十歲的(工人),因為我什么都不懂,一開始給人家罵得要死,然后慢慢去學他們懂的東西。”
2002年,謝英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卻沒有遇上對的時機。當時的裝修公司,都是裝修免設計費,像謝英凱這樣的專業設計公司,并沒有什么市場。要支付900元的房租,都讓他苦惱不已。因此無論項目大小都會接,他覺得只要做了,也許就是轉機。
終于在創業3年后,他得到了第一個過萬平米的洗浴溫泉酒店項目,可當時的他,根本連洗浴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他便每天洗八次澡來找感覺,“可能因為我們老實,他對我們很信任。”雖然這個項目做了兩年,卻為公司賺足了人氣。
公司上了軌道,但為了當好老板的角色,謝英凱花了三年時間,攻讀設計管理和公司管理的課程。“他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和學習,好像都不用睡覺,是個不折不扣的‘鋼鐵俠’。”他的同事這樣說道。
“我不是天才,我是笨鳥先飛。”這就是謝英凱的“捷徑”。
精彩訪談實錄:
做商業設計理性要比感性多
【記者】:您主要從事酒店和娛樂休閑場所方面的設計,您會選擇這個方向,是不是跟您的經歷有關系?
【謝英凱】: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從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覺得有些事情做著做著,好像變成人家口中的專家。但是有時候很無奈,因為我們是70年代的,一出來,其實很多領域已經給大佬級的同行占領了一些市場,我們只能找一些大家不太關注的方面去做。
【記者】:你們當時所受的教育跟前輩設計師,會有什么差別嗎?
【謝英凱】:前輩當年是沒有室內設計專業,很多就是繪畫,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從80年代到90年代,才慢慢有專業的室內設計課,有些老師是讀室內設計出來或者從國外回來的,我們是向這一群人學。當然我們也要學國油版雕的基礎東西,但國油版雕在某程度是感性較多。我認為設計是相對反過來的,理性的部分可能要比感性部分多一點,比如我們后來做的就有商業類型的項目,更多的要考慮市場、使用者的層面,再用我們所謂的藝術化的方式或者奇思妙想的方式改變這個狀態。
【記者】:現在的設計教育更加豐富,也會有更多類型的老師,不一定只是著重理論性的教育。那么現在的教育跟你們那時候的教育相比最大的差別是什么,有什么變化?
【謝英凱】:現在很多學生是很幸福的,他們學的東西比我們多,學習能力又很強,電腦可以做很多東西。而我們處于前者和后者之間,我們學了電腦也學了現代設計理論。手繪其實很重要,它是手和腦之間一個互動,現在很多設計師,有電腦就不太懂設計,必須在電腦上面畫。
【記者】:有了電腦,很多現成的東西可以運用。我之前也有采訪過一些前輩設計師,覺得現在科學技術會導致很多問題,或者是導致年輕的設計師缺乏思考,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少了一些對生活的領悟,或者缺乏靈性。
【謝英凱】:現在很多設計師是選擇把資訊復制到自己的基因里。我們現在要求設計師要多聽多想,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設計觀念,更多的是希望別人是怎么想這個東西的,而不是自己表現出來的結果。我覺得藝術的靈感跟設計靈感不一樣,設計的靈感得先有一個策劃,在里面找到一兩個點,再通過一些表現的形式反映出來,所以整個過程可能是相對理性的,然后再找到所謂參考圖片來反映這個東西。而且我們找的很多圖片不是裝修圖片,而是感覺圖片。我們也經常會拿這些不同感受的圖片放在方案書里,甲方也會看到,他大概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因為這些用文字是無法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