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一個人的作為,原來與他幼年并不明確的興趣,冥冥之中,有著注定,就像有句老話講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年幼時,在鄉村院落、高墻屋脊、青瓦飛檐上,都可見我頑劣的身影,或翻窗攀柱,或跑到河壩邊緣掏沙壘石,堆一堆古堡院群。從小見慣了建房修房、砸夯上梁、開榫雕窗,因此,對砌磚雕柱有了濃厚興趣。
對記憶中的青瓦檐屋有著拙樸的熱愛,因此選擇了室內設計專業,通過系統的教育與學習,逐漸了解了西方建筑歷史,了解了東方建筑的木榫與斗拱,圓明園建筑的輝煌與恥辱,梁思成、貝聿銘等近代建筑大師對建筑的弘揚與貢獻。
翻閱著歐洲建筑歷史,看到古羅馬斗獸場的恢宏與壯觀,盧浮宮拱券的絢麗表達、裝飾燦爛,路易十四王朝的法治、自由、文明……洛可可極盡繁瑣的裝飾花卉,其實是通過古絲綢之路貿易傳播出去的中國祥云圖騰。
由此而知,所謂“室內設計”,首先先于“人”的生理需求,繼而深化到精神需求。這一由量到質的轉化,恰恰正是“室”由外到“內”的演繹,正是需要進行充分地分析考慮,傳承優化,資料對比準備之后,才開始進入設計階段,其過程是痛苦的過程,也自我煉獄的過程。
我很早開創了“中國大鳥設計事務所”,曾與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共同設計實施過甘肅敦煌國賓大酒店。常沙娜校長親手為酒店大堂創作了大型壁畫,鄭曙旸教做了酒店大堂主筆設計,將敦煌鳴沙山的月牙泉之形巧妙地借景在酒店大堂設計之中。這種注重文脈,注重敦煌歷史璀璨文化,以及重地域人文文化的表現手法,迄今影響著我的設計靈魂,牽引著我追求設計的方向。
虔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做人唯有自強才能自立,才能撐得起一片藍天,才能有所有作為。堅持日行一善,日修一念,追求率真淳樸、健康陽光的心態,既然選擇了設計并且熱愛著設計,那么就應該面對,應該快樂,應該持之以恒,永不放棄。
正因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用戶贊譽,贏得了許多善緣和機會。盡管這樣與那樣的機會,并沒有太大地改變我設計及生活的軌跡,但它的確給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希望。這種快樂與希望,猶如生命里需要陽光和雨露,自然灑照在生生不息的人生路上……欣慰并感動著。
從事多年設計,我深切體會到“設計”純屬意識形態,純屬服務與銷售,紙上的活兒表現再好,言不達意,抓不住主題等于零。市場與機會要的是結果,而不只是一廂情愿的自我“感覺”。
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推行設計理念,又如何優良綜合全面地服務于項目,并將其轉化為實施過程和實施結果,這是大課題,其中太需要哲學,太需要智慧。
宗教教化我的心智,知識衡定我的專業,而閱歷則奠定了我的自信,解決問題的鑰匙不在于手段,而在于心智。
心態決定一切,陽光,健康,充滿智慧的心態是解決和面對一切的法寶。用心去感悟自然,用心去領悟生活,用心去體會設計,用心去構思創作。
相由心生,此話當真一點不假,心善其言則善,其果必善。我們所面對的社會,面對的群體都來自于不同的階層,社會進步與文明提升,恰恰需要更高更嚴的服務意識與作品呈現,才會迎合這種需求與發展。
倘若忽略這一觀念,自然便會偏離市場模式,便會失掉設計的意義,便會被趨于進步的市場所摒棄;缺乏感人的作品即便成交,也未必就是好事。實施當中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定會影響到設計的結果,影響用戶的期望,影響設計領域普世的文明,影響設計師的“光輝”形象,所以這樣的現象,絕不該是職業設計師踐行的模式,更不應該是粉墨登場后留下遺憾所贏來的喝彩。
所以,做好設計首先得做好人,甭管社會如何浮躁,如何缺乏信仰,但做為具備有一定專業高度,并視其為人生追求的職業人,更應該明白和懂得這其中的關系,盡其所能,傾其所為,“蓄于內而發于外”,便是“道法自然”,便是對社會、對用戶、對自己最好的回報。
踐行精誠勵志,這便是我的精神追求與奮斗目標。
在痛苦中成長,在快樂中生活,在寧靜中思索,在激情中燃燒,在修行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