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百上千的青少年朋友和往常一樣,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位于順城街的市青少年宮參加特長培訓。令他們驚奇的是,青少年宮內面貌煥然一新:大樓臨街墻面上,“成都市青少年宮”7個紅色大字非常醒目,立面是藍色的玻璃幕墻。宮內正面的掛墻上,躍動的音樂五線譜、動感十足的運動員圖、優美的舞蹈動作……濃郁的青少年宮特色讓人過目不忘。
變化不止是這些,還有宮內的硬件設施,如水電線路改造、廁所設備更換、門窗改造等。據悉,為給全市青少年朋友提供一個漂亮、舒適的學習環境,市青少年宮的此次改造工程凝聚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心血。
市青少年宮始建于1958年,當時叫“成都市少年之家”。1983年3月正式更名為“青少年宮”,開展藝術、體育、科技、能力等60多個項目的培訓和活動,常年參加各種項目學習和培訓的孩子達4萬人次,參加活動人員20余萬人次。為國際國內各級各類比賽輸送和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召開會議對青少年宮的改造等有關工作進行專題研究,決定政府出資350萬元,結合順城街風貌整治工程,對青少年宮實施改造,主要包括外墻立面、水電線路、廁所等。
“這個變化真是翻天覆地了。”新舊對比,市青少年宮副主任張敏感慨萬千,“過去的下水道管網是鑄鐵管,有的都銹穿了,經常堵塞,三天兩頭都喊物管人員來疏浚;電線嚴重老化,跳閘是常有的事。”此次改造,管網全部換了,20多年的鋼窗也換為推拉鋁塑窗了。“青少年宮特色更加鮮明,環境更加優美。”前來學習的孩子們昨日樓上樓下地參觀,久久不愿離去。
本報記者 徐莉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