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安:設計是夢想的載體
“"工作十年以后,我突然間聽懂了大學第一堂課的第一句話。"在原平安大學的第一堂課上,學院院長送給在座的同學們一本書,叫《如何看》(《how to see》),讓他們好好讀。"當時我們不懂,為什么教我們怎么看,用眼睛不就能看嗎?"后來,他才慢慢發覺,不管是對設計,對事業,還是對人生,僅僅用眼睛去看是不夠的。
- 當老師的責任和堅持
- 引導甲方追求共同的設計理想
- 思維和心理上的蛻變
- 思維和心理上的蛻變
-
JC Police Station
Villa Breeze
原平安只填了四個大學志愿,按臺灣的四大名校排名,全都是建筑系。"我在高中的時候,看到一些父親的朋友,年紀很長了,也沒有一個很好的居住的地方,所希望當一名建筑師,為人們打造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
大學畢業并服完兵役后,本要出國深造的原平安因為父親的病情留在了臺灣,并在一年時間內考出了建筑師牌照。由于在校成績優異,一入行便進入了知名建筑師事務所擔任項目經理的工作。當時的業主都是臺灣知名的企業,公司也常與歐美的建筑師合作,同事也都是頂尖高手,因而從概念方案設計,乃至細部設計,積累了許多扎實的底子。辛勤地工作五年之后,他漸漸感到了迷茫。"雖然當時的工作與成就,對于許多同學來說是令人羨慕的,然而越來越有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密集的工作只是不斷中標,不斷設計,但設計這些建筑的時候,好像只是在設計一個很漂亮的形體,創造很高的開發效益,至于建造的過程和建成后的實境卻都未有接觸。時間久了覺得空虛,感覺與當時的初衷越來越遠。"
那一年是2003年,原平安三十剛出頭,正走在人生和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于是,原平安做了一個決定,用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裸辭",用他的話說,則是"暫時休息,沉淀一下"。
這段時間,他選擇了上海落腳,因為他的很多朋友也來了。休息不到一個月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邀請他設計別墅,"我想反正暫時不想去公司上班嘛,就當作工作多年經驗的自我能力檢驗,建成結果還算很不錯,業務也接連而來,于是就順勢的踏上了創建公司的路程。"
-
Macus Bussiness Centre
Apartment
原平安的公司就這樣成立了,雖然"誤打誤撞",但也像模象樣地開展起了業務。剛開始,他的業務多數來自老客戶以及他們介紹的客戶。原平安要求公司所做的每一個作品都能達到可以發表的規格,因此,總有機會發表,而看到報導找上門的客戶也慢慢地成為他們的老客戶。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回想當初,他十分慶幸當時的決定。"也因為我們沉淀下來,反而也會在沉淀當中積累了一些不一樣的經驗。"
原平安的設計生涯初期,有三個項目讓他記憶深刻,第一個是在上海時幫助一位年長的朋友設計的房子。這位業主喜歡原平安的設計,一直耐心地等著他找到時間,慢慢地做完這個設計。"做完后我問他,你為什么愿意花這么多錢做這個事,他說因為這是我和我老婆人生的最后一站,她陪我走了大半輩子,希望可以給她最好的。這給我很大很大的改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突然覺得原來我們不僅是做我們的作品,我們是在幫人家完成夢想。"
同樣,記憶深刻的第二個項目,是幫助一個女兒圓了得她重病的母親全家聚居的夢想。第三個項目,是幫助一個初創業的開發商打造了他的第一個項目——以幫助年輕人志家為定位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這個開發商非常嚴格,他每星期一三五跟我開會,今天跟你開會開一整天,改了做完,隔一天又開會,連續這樣,項目經理都換了三個。后來他的助理告訴我說,他的老板,原是臺灣前五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的總經理,這是他自立門戶的第一個作品。我覺得很高興的是由于我們的專業和配合,幫他創造了價值,實現了夢想,我們也變成很好的朋友。"
就這樣,原平安在創業中發現他的人生目標。設計一個項目,不僅是造型或或創意,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客戶的需求,為他們創造價值。"一開始,我就要知道這里面我有沒有被需要的地方,我可以貢獻的地方究竟有沒有幫助。"
-
Villa Breeze
Apartment
2008年底,原平安受到了臺灣建筑師公會的推薦,通過了甄試,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進行學習與交流。"很幸運的是學院院長收我為關門弟子,在那三年,院長和老師們的國際觀與淵博智慧,不但讓我更能理解中國的建筑環境,更重新的開啟了我的世界建筑觀。"
"現代主義"——建筑的反思與重構——思潮興盛時期,中國正值鎖國的期間;而當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世界已進展到了"后現代主義",因此,中國直接跳過現代主義的反省而接觸了后現代主義的重組,造成了許多圖像化與符號化的誤用。而唯物論思想在這特殊的歷史條件上加遽了奇特的現象……這些老師們的精辟分析,給了原平安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建筑設計的寶貴經驗。
在北京的期間,原平安接觸了許多中國設計業的信息,結識了許多各地優秀的同行朋友,感受到中國設計新銳不斷尋求設計創新,追求第一的氣魄和努力,也體會到中國的設計業雖然在高速發展下快速地吸收國際新知并積累豐富經驗,但似乎也遇到了臺灣二十多年前來不及咀嚼,來不及思考的困境。
然而,這也正巧的刺激了原平安探索設計本質這樣的一個思想,并以此作為論文研究,試圖在工作多年之后,重新找尋新的設計養分。從知覺現象學探索人對于環境的感知,結合原平安多年的設計實踐經驗。自歷史調研、理論論述、自然元素、設計方法、意境與心境,探索一種新的設計思考方式,并取的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這正是回映了本文開頭提到的書:《How to See》,這是美國知名建筑師、家俱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Nelson)的代表作品,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A Guide to Reading Our Man-Made Environment,主副標題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怎么看我們自己創造的環境。"你看到每一個物體,每一個建筑物,每一個空間里面都有非常非常多的用心的智慧的結晶,從這里可以看到很多付出,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對事物的理解。"
-
JC Police Station
Apartment
"我想我雖不是天才型的設計師,但上天待我很好,為我預備了一個真誠的心,安排了許多的經驗和體會,我在其中揉合了許多心得,內斂成為我的人生體會與設計思想"。原平安喜愛自助旅行,透過到世界各地旅游,體驗不同的建筑與人文,不論是翡冷翠的人文薈萃,托斯卡尼的田園閑靜,巴黎的浪漫雅致,還是馬爾地夫的天人合一等。而這幾年歐洲、中國與臺灣的密集往返,無意間的看見了其中的差異和有趣的地方。
"我看到中國快速崛起并努力探索自己的方向,也看到中國山水畫那樣重視心靈體會與意境,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建筑的美。相對于以建筑自身為主體的西方建筑思想,中國之以人的環境感受在園林建筑與詩詞書畫中傳延了千年,這不正也是知覺現象學的設計思考嗎?我相信暫時去除具像的"物"為主體追求的思考,重新省思設計的本質——人的感受,運用現代的技術與科技,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會到人文的溫度,是一種屬于中國的設計哲學。"
從工作當中,原平安扎下了綜合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深厚底子,從創業初期,磨練了空間與室內的細部設計經驗,在北京清華的學習當中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從世界各地的旅游當中豐富了不同的生活體驗,結合了在臺灣經營管理的經驗,形成了原平安在設計與人生的思想——透過本質的反省探索設計思想,透過設計為客戶完成夢想,透過工作照顧公司伙伴的社會責任。
原平安認為,作為一名設計師,必須具備從規劃的宏觀到材質的微觀,要能善規劃、精工藝、觀世界、品人生。而設計工作,其實是將自己對于人生的體會與空間的體驗,透過對于空間與材質的把握,內化并演繹在設計當中。
設計,是夢想的載體;美學,是心境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