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師兼室內設計師兼家具設計師宋微建發微信朋友圈,指出亞振家具在和他商談合作未果的情況下,擅自模仿了他的原創家具設計,并以"中國設計"名義進入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宋微建對此感嘆:"作孽的設計師,為了進步一點點,要在成千上萬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一點點不一樣。就為了這一點點不一樣,可能努力了一輩子也未必能找得到……當設計師好不容易找到一丁點兒屬于自己的成果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得到一點尊重。" MORE+
對于借鑒和抄襲而言,身在其中的設計師會有不同的成長軌跡與職業生涯,所有設計師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然借鑒與抄襲的標準,或許理論上言之鑿鑿,而實際社會,卻難以對其有明確的界定,尤其是在設計行業。米蘭歸來,吵得沸沸揚揚的亞振家具"抄襲"事件,也是各說各家,仍無定論。不乏設計師認為"本沒有完全原創的設計",大家都在抄襲,只是境界不同。這些人將抄襲劃分為三種境界,初級境界:抄同行,中級境界:抄相近行業,高級境界:抄自然萬物。 MORE+
不妨設想一下:"這兩天世博產品解碼"之后會什么情況:一、還之以清白,亞振家具是否真的維護了品牌形象?能助力其發展或上市?二、仍是這種各說各家,沒有是不是抄襲的明確結論,那么,亞振家具將在這場莫須有或是自作自受的罪名中繼續被質疑,品牌信譽遭遇被質疑危機。三、坐實了罪名,這一"追求極致永無止境"原創家具品牌如何在業界立足。無論哪一種結果,對亞振家具而言,最好的也不過是"一切如故"的境況。 MORE+
現在從我認知的國內室設計作品里,嚴格說應該還沒有“原創”設計,我贊成百度百科解釋:“原創設計”是不抄別人的。現在的室內設計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模仿的影子,我覺得這跟我們大學的室內設計教育課程系統有關,現在培養學生的課程里,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的課程訓練不夠。MORE+
從窗口初開的驚奇和興奮到信息爆炸后的困惑和理性解析,個人的設計成長過程同樣也有模仿有借鑒,但更有嘗試自己獨特視角和獨特性的努力,也從未放棄自己的主體意識,這可能與我的出身和較多思考、興趣龐雜的個性有關,對過程的癡迷常常將我帶出設計人容易陷入的急功近利的陷阱,所以,適當的游戲心態在創意過程中是必須的。MORE+
設計師要有原創意識。設計師都經歷過模仿的過程,但當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就要創作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要再習慣地用曾見過的資訊和創意來生硬的堆積元素,要漸漸的用自己方式表達觀點??梢越梃b,但不可抄襲。如設計師有攝影能力,應多采用自己拍攝。繪畫功底強的設計師在創作時添加了手繪元素,就是原創性的典型表現。MORE+
實際上,這種現象與我們的市場環境有關,我們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質是在短時間內提升上來的,并不是人人都喜歡高雅,我們做設計整體是做到雅俗共賞。另外,市場化的需要限制了設計師的原創力度,比如很多設計師都可能面臨這樣的狀況,一個十多萬平的項目只給你一星期的時間,我相信設計大師面臨這種情況也未必能做到真正的原創。MORE+
沒有更新就沒有生命力!沒有原創就沒有生命力!可以這樣說的。為什么要促原創、反抄襲呢?這樣促原創,可以提升企業在高度發達、高速發展中社會的競爭力和它的生存能力,包括我們每個人一樣:如果人要停止進步了,停止思考了,那你就遠遠被社會甩到后面了;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思考生存,每個人都在進步。MORE+
就現代設計而言,中國的原創設計離國際化仍有一定距離,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創意不及他人,而是中國尚在發展中,礙于各方面的條件,很多設計師對新科技、新物料的認知都不夠深刻,也無足夠機會培養國際視野和潮流觸角。中國室內設計發展很快,然而模仿嚴重,略欠原創精神;加上著重前期方案而忽略后期的實踐與跟進,作品流于表面化而欠缺細節與內涵。
但是,作為中國設計師,特別是年輕一代,應該比國外的設計師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更明白自己國人的需求,這方面其實是中國設計師的優勢。對中國的設計有深一點認識的人應不難發現,中國也有很多忠于原創的有心人不斷地默默耕耘。只要有更多人堅持信念、忠于原創,懂得理性和客觀地分析自己,了解個人的長處及短處,再從自身的文化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設計特色,中國的設計師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當下中國設計的確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是我們不只是一味地去學習和模仿,而是要立足本土文化,以東方文化之美同世界對話。我想此次的獲獎作品就是充分發揮本土文化優勢的一個成功案例,之所以能獲獎,與納西這個特殊的民族文化底蘊分不開。我覺得,中國設計要走向世界,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做得"像別人一樣"。
中國的設計師是有機會的,我們優秀的設計師是可以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您說具體的面對面的對新銳設計師的指導我暫時還沒有,但是我們公司每年都會有三個名額給我的母校廣州美術學院,讓那里優秀的畢業生來實習。我們也會通過我們的作品和設計理念給年輕的設計師一些指導,今后我也會更多的關注年輕的設計師,為華人設計師的崛起做一些貢獻。
中國的設計師千篇一律的用外國的衡量標準來認為自己有創意,有設計了,不覺得可笑么?整個業界都是如此,不光是建筑界、室內設計界、產品界、工業設計,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普遍反映出中國人的浮躁,沒有骨氣,急功近利。
中國設計師去國外看一個展覽,就懂得設計了么?大家一定要看設計背后的故事,語境是什么?這些國內設計師都不看,看完展覽回來就說自己懂設計了,他的結構我也用了,他的材料我也用了,他的形態我也用了。這叫設計么?只看展覽以及表面的功夫,那么設計師就只會照貓畫虎了。中國設計師創新能力不足,跟教育有關系,。中國的學校無論是哪個學校教出來的都是技校生,都是最底層的技術學生、具體操刀的人,都是設計工人(畫圖員),這也導致后面都要通過抄襲來完善自己的設計。
現在從我認知的國內室設計作品里,嚴格說應該還沒有"原創"設計,我贊成百度百科解釋:"原創設計"是不抄別人的。現在的室內設計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模仿的影子,我覺得這跟我們大學的室內設計教育課程系統有關,現在培養學生的課程里,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的課程訓練不夠,或不全面,這樣的學生畢業后在面對市場的時候就會用取巧的辦法。再就是市場的問題,因所面對的客戶也不全是要求"原創"的,這樣更加使設計師減弱對"原創"的認同感。
現在室內設計行業中的"原創設計"確實嚴重欠缺,因為市場的不成熟,普遍業主對"原創設計"的認知和需求不高,這樣的市場對堅持"原創設計"的設計師是致命的打擊。當然設計師也有責任就是要不斷提高設計專業水平,藝術修養,提高綜合素質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慢慢得到客戶的理解與認同,讓客戶相信設計師的能力。雙方相互提高自信心,才能夠使"原創設計"走得更好更遠。
“縱然中國沒有扎哈,也沒有弗蘭克?蓋里,但還有歐倫達設計館……縱然中國沒有菲利普?斯達克,也沒有雅布,但活躍于全球前沿設計的季裕堂、迪拜帆船酒店的設計Khuan Chew都流著中國人的血,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不知能警醒多少簡單抄襲者,不知能振奮多少原創設計之路上的踐行者。抄襲事小,影響之大,勿以抄襲為設計之本,提升原創設計能力,引導行業應該努力和堅持的方向。
國家經濟的發展,政策的支持,社會的進步,為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境,而豐碩的果實是否能被孕育出來,還取決于"種子"自身的生長情況。無疑,經濟、政策、社會整體環境確定的前提之下,行業是否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行業的載體"人",這里指室內設計師。
受需求的影響,近年來室內設計師的數量與日俱增,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與建設部原勘察設計司的調研數據顯示當時全國的室內設計師有20多萬人,據贏道顧問家居營銷中心分析2013年全國室內設計師不少于40萬。而如此之多的室內設計師當中,能夠被業界認可的就寥寥無幾,更別說走向國際舞臺。
與室內設計息息相關的,無疑是家具設計,建筑設計。短期內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幾個方面中國設計與國外設計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于國外設計的取經,自改革開放前、中國設計剛剛起步之時,中國設計師就開始實行,直至今日,中國的一些設計師一直以各種形式學習國外設計師的或國內優秀設計師的設計,為自己鍍金。而我們又不可否認,其中有個別設計師抄了小路、走了捷徑,給國外設計師,尤其是西方設計師,留下"中國無設計"的印象。致使中國設計"走出去"的步履異常艱辛。
話至此,不得不提讓設計師甚至是中國人難以忘記也不想記起的過往:2011年,米蘭展上,Fendi 展位入口豎立了"中國人禁入"牌子,拒絕中國設計師入內參觀,中國家具設計因此集體飽受抄襲的指責。而這次事件似乎無疑了西方人眼中中國只會"抄襲"和"制造"的印象,為國際認可中國原創設計又加了一道屏障。
2012年的米蘭展上,Fendi 依然拒絕中國人入內。而這并不影響中國設計想要"走去出"的意愿及其與國際交流的決心。同期,由紅星美凱龍資助,北京國際設計周與紅星美凱龍聯合主辦的以"椅子"為題的《"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設計展》應邀于4月17日至22日在米蘭設計周場外展核心區域托爾托納區的安薩爾多中心舉辦。這個由著名設計師朱小杰擔綱策展人的展覽邀請50多位中國優秀設計師。
有媒體聯想兩次事件,認為這是對中國設計的諷刺。而參展的其中一位設計師就此言辭犀利地指出:一根筷子容易斷,十雙筷子斷亦難。我們之所以選擇50多人大規模集體亮相米蘭,就是因為個體的力量不足以支撐。這種行為本身就告訴了大家我們的實力是不夠的。
同年,品物流形的三位主設計師張雷、Christoph、Jovana將自己的新品發布設在SaloneSatellite的D1展區。而此展品獲得2012米蘭設計周SaloneSatelliteDesign Report Award 全場唯一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
2012年,中國設計以正面形象出現在了米蘭展會上,至此中國原創設計的國際舞臺之旅開啟了。
2013年,以"中國設計,世界看見"為主題的北京-米蘭姊妹設計周互訪活動,于當地時間4月10日在米蘭安莎爾多中心隆重開幕,"大中國的味道"——2013中國兩岸三地當代民藝設計展、"品茶、品道、品設計"——2013米蘭設計周中國原創家居品牌及作品展等成功開展。2014年,米蘭設計周期間,由中國設計師主導的大小展覽,如"居然·2014中國設計進行時"、"看見造物——米蘭三年展特展"、當代設計展、"融·絲"設計展等,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和數量。
與此同時,中國建筑設計市場上也進行著一場令人振奮的,越來越多的國外建筑師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一座座標新立異的城市建筑崛起,挑戰著公眾的審美。習主席在2014年文藝座談中提出禁止"奇奇怪怪建筑"的建造,雖未明確指出評判標準,但是沸沸揚揚的批判與思考勢必會對以建造這些建筑為主的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志性建筑設計權的中國建筑師馬巖松、世博外國館唯一中國設計師王振軍等設計師的"突圍",意味著本土設計師的設計水平逐漸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時至今日,出國交流設計的不僅僅是參加展覽的設計師,觀看展覽的設計師數量也日益增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室內設計師。很多著名設計師,如高文安、梁志天、梁景華、洪忠軒等,都曾公開表示做設計要開眼界,要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參展、觀展的過程中,不僅讓中國設計走向國際,讓中國設計打開國際市場成為可能,也讓中國設計師逐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自我的設計修養。
無論"走出去",還是在國內"做起來",原創設計是各行各業設計師必須堅守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
2015年1月,由108位中國設計師、教授與專家聯署簽名的《設計師底線宣言》今日向企業和社會發出了集體吶喊!希望喚起更多人對保護知識產權、對原創設計價值、對企業承擔建設創新型社會責任的意識與關注!"我們來自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黑龍江等全國各地,為自己代言,期望蕩滌2014以來日益嚴重的抄襲霧霾,還一個尊重創新的燦爛星空。堅守職業操守既是設計師自己的事,也是設計界全行業的事。"
龐大的室內設計師群體根據設計水平和能力組成了正金字塔狀,代表中國室內設計整體水平的不是處于塔尖上的個別設計大師,而是整個群體的平均水平。一位室內設計師設計能力和水平的一個大跨步,甚至帶不起來整體水平的一個小進步(暫且不談這位設計師的個人成就及其帶來的影響力),每一位室內設計師的一點小進步,卻是整體水平的大提升。
能讓中國室內設計發展起來的,不是某一位或某一些設計師,而是每一位設計師肩負的使命。因而,每一位設計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堅持原創設計,堅守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
“抄襲”的行業的頑癥需要設計師自己根除,“中國制造”的強制標簽也需要設計師自己去撕掉。希望每一位設計師都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創造一個原創設計的碧海藍天,營造一個尊重創新的燦爛星空,也希望諸多到國外鍍金的設計師,堅持設計初心,始終秉承正確的態度,領會而不“搬用”,繼而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獨屬于自己的作品,讓中國設計走向國際的步伐更加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