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設計的標簽
翰時國際建筑設計公司總建筑師余立說,
“近年來,一些大型的專業性公共建筑的設計,如機場、劇院、體育設施等,幾乎被國外建筑師包攬,中國建筑師只能作配合的角色。
國外建筑師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個人修養,以及對建筑問題的判斷能力,對建筑設計的表達能力,對建筑藝術的表現手段,和對項目的組織能力和與業主溝通的能力都遠遠強于中國建筑師?!?/p>
而這說的,正是我們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隨處可見的場景。
作為一個外來行業,建筑設計遠比那些本土生長的行業遠遠地更易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影響。公共、商業建筑的業主,無論是政府或是開發商,對海外建筑設計公司的認同感也空前一致。這使得大量地標建筑、高級寫字樓、豪宅,都打上了海外設計的標簽。
02 借船出海
在海外10多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做建筑設計工作超過6年的呂紅波坦承,海外整體建筑技術至少比本土設計力量超前了幾十年,“但這并不代表外國建筑師在中國能夠在各個方面都領先?!?/p>
2005年,北京CBD國際高爾夫會員公寓、別墅開發商開始尋找自己二期項目的建筑設計師。一期請的海外建筑設計公司也是大牌來路,但是出來的實際效果卻讓他們心中打鼓。當他們把一期的圖紙擺在呂紅波面前時,場面相當尷尬。
呂紅波快人快語,
“中國人的公寓和外國人的公寓完全是兩個概念。外國公寓基本是一字形,沒有南北通透、東西通透,廚房衛生間可以是暗的。這在中國很難被接受。
在海外建筑設計師生搬硬套的過程中,不僅忽視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忽視了當地的技術、材料、構造方方面面的東西。”
作為一家本土建筑設計師事務所,開發商要求英思特建筑設計咨詢公司在接下設計任務的時候同時聘請一名外籍建筑設計師來“做形象”,呂紅波對這種建筑領域的“崇洋心態”哭笑不得。
在這種合作中,呂紅波感覺最困難的就是協調時間問題。國內開發商大多使用銀行資金杠桿,對工期的要求重于一切,而海外建筑設計師往往習慣了慢工出細活,在這個問題上很難協調。
“第一輪方案外籍設計師在拖期的情況下也不能獲得我的認同,重新改過第二輪情況也沒有好很多。第三輪我直接把我的方案和外籍方案同時交給開發商。此時工期已經被嚴重拖延。都是做建筑的,開發商也能看出孰優孰劣。再就沒有提‘海外設計代言人’的話。”呂紅波說。
敏感的開發商當然也慢慢摸到了脈。最早引入海外建筑設計公司的萬科,很快轉向請國外建筑設計公司做設計方案、國內建筑設計公司落實施工。當公司的建筑設計研發實力成熟,確定了一系列產品品牌后,索性基本脫離了和國際建筑設計公司的合作。
這種借船出海的思路在發展較早也較成熟的粵系地產商中被廣泛使用?!肮厩捌谕瞥鲰椖啃枰@種(海外建筑設計)包裝,后期隨著自己經驗的積累,自己的設計團隊開始發揮主導性?!睆V州宏宇集團副總經理黃全敏見證了宏宇集團發展的全部六個項目,“到現在北京星河灣還會聘用外方園林規劃和建筑設計,但是比重已經遠遠比第一個項目降低,因為我們已經培養出了自己的建筑設計掌控能力。”
“即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資建筑設計公司能夠占據的市場比例也不會超過20%?!睂O國峰給出了他估算的外資所占市場份額。
“絕大多數我們看到的外資做的建筑項目,也是外資給出概念、方案設計圖紙,由本土設計力量來進行施工圖的設計。”當然,外資在方案設計圖方面的收費是國內同行的3-5倍。上個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的RTKL,在2000年以后明顯感覺用收費不能再按照原有的海外人力投入。
03 尋求改變
“投入有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迫使我們找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跟設計院合作?!泵绹鳵TKL副總裁劉小光說。
不過孫國峰所說的外資做前期概念設計內資做后期施工設計的合作方式,在今年或許會發生改觀。
在加入WTO5年后,中國將全面開放服務咨詢領域,雖然有對設計師資質、數量、工程經驗的種種限制,外資建筑設計公司在政策上獲得了進入施工圖設計的可能。
華高萊斯副總經理崔曦說,
“外國建筑師非常重視對一個項目從頭到尾的把控,有這種機會他們不會放過。而且,一旦讓他們能夠全程操盤一個項目,工程質量會再上一個臺階,進一步拉開與本土建筑設計作品的差距?!?/p>
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放開對施工圖階段的限制之后,外資在這一領域斬獲甚少?!拔覀儧]有把施工圖這些后續設計包括進我們的業務,因為涉及到本土化和成本控制的問題。直到現在,我們還是覺得建筑設計拿到境外去執行質量才能有保證?!眲⑿」庹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