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如期而至,《規劃建議》將作為下一個五年(2016年-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建議文件,必將對我們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將全面影響著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并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必將引領建筑行業的全面發展與變革。因此,建筑業也將在行業政策、政府監管、市場動向、生產方式和新技術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那么建筑企業該如何進行創新改革之路呢?
2015年11月第2期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如期而至,《規劃建議》將作為下一個五年(2016年-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建議文件,必將對我們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將全面影響著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并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必將引領建筑行業的全面發展與變革。因此,建筑業也將在行業政策、政府監管、市場動向、生產方式和新技術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那么建筑企業該如何進行創新改革之路呢?
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經濟全面深化改革浪潮,近日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必將引領各行各業對舊體制、舊技術、舊生產方式進行全方面變革,實現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升級,建筑行業作為典型的傳統行業更是如此。那么建筑業正在或即將發生哪些重大變革呢,可以從行業政策、政府監管、市場動向、生產方式和新技術等方面進行一一解讀。
一、行業政策:建筑行業綜合發展規劃方案及各類政策紛紛出臺簡政放權,審批權限下放。
新一屆政府成立三年多以來,國務院先后取消和下放近100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一批涉及企業投資項目核準、企業生產經營許可以及對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資質資格認定事項被取消或下放。其中,前幾批放權主要集中在工商類、文化類以及各種資格認定的清理;后期更多集中在基建投資核準、金融項目核準等重要經濟領域。
國務院、住建部和相關部委也密集出臺一系列重量級的改革政策。包括:被稱為建筑業深化改革綱領性文件的《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將改變招投標方式的《關于扎實開展國家電子招標投標試點工作的通知》,企業資質管理系列文件《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實施意見》和新近發布引起行業震動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還有業界高度關注的《推動建筑市場統一開放的若干規定》等等,同時終將會到來的建筑業“營改增”將是大部分建筑企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政府監管:政府監管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
企業資質申請、執業注冊、工程項目投標等提供虛假材料,在建筑行業屢見不鮮,此行為泛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有政策但缺少有效監管手段。2015年底即將建成并全國聯網的“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俗稱“四庫一平臺”),涵蓋了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信用庫和發布平臺,查詢一人多企業注冊、一人多項目任職,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將是弄虛作假的必殺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近頒布的《關于推動建筑業全國統一開放市場的若干規定》,其中就明確要求:地方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在建筑企業跨省承攬業務監督管理工作中,不得“收取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任何費用或保證金”、“強制扣押外地企業和人員的相關證照資料”等九大行為,以及《關于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取消了對特級資質企業承攬合同6000萬元和3000萬元的限制,這正是《規劃建議》精神的體現。
三、市場動向:建筑市場面臨巨大挑戰與機遇
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著雙重壓力,即“房地產庫存量居高不下”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連續20個月下滑”;人口紅利消失,即使執行了二孩政策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趨勢;這都是明后年乃至更長時間建筑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同時,建筑行業也伴隨著新機遇的產生。
新型城鎮化將加速。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僅為54.77%,距離發達國家的80%以上(詳見表一),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這將進一步加速新型城鎮化推進。
“一帶一路”戰略的啟動,將帶動能源、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棚戶區改造力度空前。2015年至2017年三年內將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
地下廊管建設,不能忽視一片新市場。據專家測算,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分為廊體和管線兩部分,每公里廊體投資大約8000萬元,入廊管線大約4000萬元,總造價每公里1.2億元。按目前的城鎮化速度,未來三到五年,預計每年可產生約一萬億元的投資。
PPP模式大行其道。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15年6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5月19日轉發了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PPP已上升為國家意志。
PPP模式
四、生產方式:
(一)建筑工業現代化將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雖然目前建筑工業現代化因成本和技術穩定性等因素推進緩慢,但有三點原因,決定建筑工業現代化終將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1)建筑產業現代化隨著技術的穩定成熟,成本會進一步的降低。
(2)人口紅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人隨著年齡增長,退出建筑市場后,建筑業若不轉型建筑工業現代化生產,將面臨無工可用,同時企業的用工成本也將進一步提高。
(3)經濟發展理念的改變,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將加強資源保護,環境治理,以創新為第一發展動力,據統計建筑運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計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50%,政府必將通過提高相關資源價格的標桿進行調控,以減少總能耗,這樣也勢必導致建筑傳統生產模式成本的上升。
傳統生產方式的成本上升與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成本下降,這是不可扭轉的發展趨勢!兩者終將在某個時間點相遇,當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下的成本低于傳統生產方式時,也是建筑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大面積取代建筑傳統生產方式的時間點。
(二)“裝配式”將成建筑工業化的主要模式
在全球范圍內,人們對于環保、節能的關注,催生了對于“綠色建筑”的巨大需求。以“裝配式”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業化,被視為綠色建筑的最佳實現手段。
在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也讓建筑工業化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由2012年的52.6%提高至約60%,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則由2012年的2%提高至50%。
從設計、預制,到安裝、維護,工業化建筑產業鏈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盟。
起步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上海天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于去年初成立了工業化建筑技術中心。公司結構副總工程師符宇欣介紹說,除開展工業化建筑關鍵技術研發、承擔集團裝配式建筑業務的設計和人才培訓外,中心還派出資深專家積極參與行業及地方相關標準的編制。
在一些城市,建筑工業化已初具規模。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推進裝配式住宅近187萬平方米。而按照《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2016年外環線以內符合條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將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
今年8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公告,《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將于2016年5月1日起施行。各地紛紛出臺相關規劃推廣工業化建筑,深圳市則宣布政府投資項目將全面推行建筑工業化。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推動下,中國建筑工業化有望步入發展“快車道”。
五、創新技術:新技術將全方面滲透
建筑業信息化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應用作為建筑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極大地促進建筑領域生產方式的變革。“互聯網+”無孔不入,也已全方位影響著建筑業,例如:1)商業地產項目大幅減少,電子商務是重要的推手;2)互聯網+政府監管,將終結掛靠等違法行為;3)互聯網將大大促進建筑業各類資源全社會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供行業效率;4)家裝行業,已率先進行O2O嘗試。
從建筑行業五個方面的變革可知,建筑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面對新政策、新市場、新技術、新機遇,建筑企業需要六個方面轉型,實現新發展。
變革之路
1、經營模式轉型:面對新政策和新監管方式,聯營掛靠不久的將來會被終結,企業需要從聯營向直營轉型;
2、管理模式轉型:直營模式需要建筑企業必須加強成本管理,決定企業從聯營掛靠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
3、區域范圍轉型:面對即將到來的統一開放的全國市場,和“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建筑企業需要從區域市場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轉型,從大中型城市市場向城鎮市場轉型;
4、承包方式轉型:建筑市場將會出現大者越大、強者越強的競爭格局,每個企業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你做很大,要么你在某一領域做的很強,這決定建筑企業需要從施工總承包模式向工程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兩極轉型;
5、項目角色轉型:面對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缺錢現狀和大力推動PPP模式的背景下,施工企業需要從單一施工角色向投融資+施工雙重角色轉型;
6、生產方式轉型:傳統生產模式成本逐漸上升,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成本逐漸下降,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終將取代建筑傳統生產方式,這決定建筑企業必須從傳統生產方式向工業現代化生產方式轉型,這是沒有選擇的,但企業需要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點。
第一、現有建筑行業相關政策與《規劃建議》精神一致的會得到堅決的貫徹,讓市場在資源配制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創新”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例如《關于推動建筑業全國統一開放市場的若干規定》。
第二、現有建筑行業相關政策與《規劃建議》精神相背的,可能會得到根本性改變,例如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社會信用體系基本建立后,企業資質管理必將會逐步淡化,以信用數據為基礎評價企業資信狀況。建筑行業是非常不規范的行業,聯營掛靠、權利尋租比比皆是,但建筑企業要從現在開始,建議一定要逐步走上規范化管理道路,否則不遠的將來,將無路可走!
第三、中國未來經濟是逐步走向真正意義的市場經濟,市場決定資源的有效分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得人力才能得天下,一定要重視人才團隊的建設。政府在資源分配中所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弱,政府伸到市場中的手將受到根本性的制約。如前文所述,我國經濟目前最主要的矛盾是“舊體制與新動能之間的矛盾”,“十三五”期間將通過“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打破舊體制、產生新動能!
那建筑企業“新動能”在哪里呢?也要通過自身一系列“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形成發展的第一動力,打造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
《十三五規劃》之后,建筑行業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建筑行業綜合發展規劃方案及各類政策紛紛出臺簡政放權,審批權限下放;政府監管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因此,建筑市場將面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建筑工業化將成為主要生產模式,新技術的應用將滲透到建筑行業的各個方面。所以,建筑企業的變革轉型之路迫在眉睫,當前環境下,建筑企業唯有精準定位、盡快轉型,才能實現華麗轉身,否則彷徨等待只能意味機會喪失,也終將成為時代的棄兒。
Copyright © 2012 www.w9nm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3號樓1508-1510 郵編:100070
聯系電話:010-88114884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0469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