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2015年5月第14期

建筑大師關肇鄴:重要的是得體,而不是豪華與新奇

01

關肇鄴:還找不到一個詞來總結建筑人生

  現在提“新常態”,也是要找我們這個行業將來怎么樣是最合理的。現在,我發現了我們有很多的建筑師,特別是中青年的建筑師都有自己的看法。清華建筑研究院的莊惟敏院長是主張“在地”的設計,崔愷是主張“本土”的設計。

  我覺得是“本土”和“在地”差不多,就是它所在的地方和文化或者是條件等等的。我沒跟他們討論過,昨天我才聽到這么一個“在地”。

  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年輕建筑師,他們都要想一個詞把他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相對來講,也是一種常態。可是我搞的時間比他們都長,但是我也想不起來有什么詞能夠把我的意思表達出來。

02

“重要的是得體,而不是豪華與新奇。”

  1、“得體”

  “得體”是什么意思呢?包括很多內容,一個是建筑的性質,大部分表現在它的外形上或者藝術表現上。決定它是否得體最重要的是性質。你蓋一個房子,不像那個東西是不行的,不像有各種可能性。

  2、“悅目”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悅目也是這個意思,看著好看,比較簡單的來講就是好看。但是光好看是不夠的,作為一個建筑師藝術,它是影響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好多大屠殺的紀念,好看什么呢?但是它需要這個東西,要表現它的性質,要表現它的思想。比如說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節奏感很強,“梆梆梆梆……”,很不悅耳,但是有它的思想在里面。

  3、“級別”

  級別,主要是在一個建筑群里面,或者說在一個城市里面,建筑有重要性的區別。在以前封建社會里這個很重要,它一切的制度、高矮、大小、形式等等都有一定的級別。像北京的故宮是最高級別,用黃瓦;接下來是王府,王爺用紅的琉璃瓦,還有用綠的琉璃瓦;再下級別的就是用銅的或者其他的,都是有級別的。

  比如現在,是縣級法院,省級法院還是最高法院,這個級別是很重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安了一個新大門,很像清華的二校門,又像南京蔣介石總統府那種拱形大門,建筑本身還是按照大會堂那個風格做的,你說這么一個樣東西放在最高人民法院合適嗎?級別就亂了。

最高人民法院的新大門

  4、“環境”

  建筑在環境里面要和諧,有很多的因素。一個是空間因素,一個是尺度因素,一個是風格因素,還有時代因素。

  所謂“空間因素”,就是說在它的性質、級別等等的基礎之上,要對應它的空間關系。假如說兩個樓擠在一塊或者是怎么樣,主要是尺度的感覺。比如說高矮、大小等等是空間尺度的問題。

  再一個是風格的問題,這個建筑和旁邊的房子是對立的風格還是統一的風格?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承認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最重要的就是和諧。

  現在我們的經濟能力強,技術先進,我們可以做很大的東西,逐漸破了人們的尺度。所以人的尊嚴就大打折扣。

  以前無論多大的宮殿,細節都是人。比如說希臘的神廟和埃及的神廟,一定有很多的細節在那里,中國的建筑更明顯。而現在不是這樣,人在大橋、大樓、大玻璃前面一點尊嚴都沒有,完全是一種附屬品。

  當前,我國城鄉各地的建設規模十分巨大,令人振奮。但是經常可以聽到人們對不少建筑只想夸張突出自己、標新立異,不顧整體關系的抱怨。

  這在商業街區上為廣告宣傳的目的使然,倒也罷了,但這種風氣已蔓延到政治性、紀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和這類建筑群體中去,實在不能不說是建筑學的一大誤區。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建筑的擁有者、投資商以此來顯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師也自覺不自覺地以此為突顯、表現自己,提高知名度的手段。受害的則是我們的城市整體形象及其潛移默化對社會思想的侵蝕作用。

  總而言之,什么是得體呢?就是要符合這些因素。但是,受到甲方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假如說你要蓋一個商業建筑,干脆你就好好聽老板的話,他想讓你蓋奇怪一點,你就蓋奇怪一點,主要是以吸引眼球為目的。

  但是還有一種人不是老板,是領導。領導是要表現自己,不怕花錢,南京某個區級的政府蓋的像華盛頓國會大廈,風格差不多。以“得體”的標準來看,這樣的建筑頭一項就不符,其實哪個都不符合,它就符合鎮長或者區長的心態,我覺得這些都應該按照合理的方向去做。

酷似美國白宮的南京雨花區政府大樓

03

近百年來清華大學圖書館1-4期的設計過程

清華大學圖書館手繪鳥瞰圖 關肇鄴繪

  清華大學圖書館首建于1919年,為美國建筑師亨利·莫菲所設計。那是20世紀之初美國校園中常見的風格:清水紅磚墻,重點部位用石材,青紫斑斕的石板瓦,有些拱窗、牛腿等處理。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一期(1919年):亨利·墨菲(Henry Murphy)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一期(1919年):亨利·墨菲(Henry Murphy)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一期(1919年):亨利·墨菲(Henry Murphy)

  清華大學圖書館二期擴建:楊廷寶的巧妙設計

  12年后,楊廷寶老師完成了他那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中成為名例的杰作——清華圖書館的擴建。楊老在開始著手的時候還不到30歲。

  原有莫菲樓體量較小,只有約2100平方米。在預見到清華園中建筑將日益增多、規模加大的情況下,楊老以一個與原樓從總體到細節完全一樣的新樓與它垂直方向布置,并用一個以45°方向布置的4層高的中樓將二者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共7700平方米),避免了可能產生的過于零碎的缺點。不知情者均想像不到這是兩次接連而成的。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期(1931年):楊廷寶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期(1931年):楊廷寶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楊老處理手法之巧妙細致。兩個八角形小過廳和兩個八角形樓梯間成為新老樓間在平面上和外形上的聯接與過渡,十分自然,十分妥貼,天衣無縫。中樓的大門設在二層,成為全館的主要入口,直接聯系各大閱覽室,它沒有重復原館由一層入口后再上大扶梯的手法,既在外觀上表現了入口的主次,形象上也有個變換。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期(1931年):楊廷寶

  主門廳面積不大,但上下左右四通八達,是一個經濟而高效的交通空間。擴建后的L形圖書館位于校園的中心建筑——大禮堂之后,從東面和北面把禮堂拱衛、襯托起來。它的屋頂輪廓在平緩之中又有變化,在這一組建筑群中扮演著積極而恰當的角色。它的每個局部或構件,無不在尺度上、構圖的繁簡上做次一級處理,使人們在這個環境中享受到一種平和、莊重和有秩序的整體之美,并營造出濃郁的學術氣氛。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期(1931年):楊廷寶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期(1931年):楊廷寶

  1919年,圖書館蓋了第一期,1931年第二期擴建,所以在技術和經濟上沒有太大突出,外形按照這樣來蓋也很合理。把一二期加在一塊,變成了襯托大禮堂的形狀。但是性質是符合的,要讓一點大禮堂。又解決了校長的要求,又解決了藝術的問題,所以說,楊先生的做法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很重要的一筆,當時他只有31歲。

  清華大學圖書館三期新館(逸夫館):不是甘當配角,而是爭當配角

  我和清華圖書館有著不解的情結。1946年夏,以清華園為傷兵醫院的日本侵略兵剛撤走不久,我們幾個正讀高中的同學到仰慕已久的清華大學參觀。那時園中無人管理,荒草沒膝,滿目瘡痍。圖書館內大理石地面上滿是血污,雜物狼藉,但外表的凄涼不掩其內質的壯美,我們久久不忍離去。

  我于1982年受命做清華圖書館的第二次擴建設計,楊老亦在這年年底仙逝,而未能得到老人的指教。雖然這時的條件與他當年執筆時已大不相同了,但我努力以楊老的精神來指導這項設計,作為對他深切的紀念。當時,我提出的建筑思想是“尊重歷史、尊重環境、為今人服務、為先賢增輝。”

  當時我們的價值觀是要和諧,而且要有級別。在這樣的環境里頭誰是最主要的主角呢?應該是禮堂,無論是性質還是什么都是它,但是它比較小。

  現在新蓋的這部分面積是一期加上二期的三倍,所以要想把它做好了,而不搶禮堂的位置是很難的,因為它太高大了。和諧里面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它的性質、空間體制關系,你要得體。

  我不贊同“甘當配角”,我們要“爭當配角”。某些建筑師可能覺得好機會來了,要做一個大樓,還要扭著來,這樣就成主角了,把禮堂壓倒了。

  禮堂雖然小,但是性質很重要。另外,它的風格也可以看出來是非常講究的,我們蓋了一個比它大十倍左右的建筑,看起來還是它的配角。

  簡單用了幾個辦法,第一個是把主體向后退,不是往前冒出來,把它藏在了院子里頭。在外面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比較矮小的兩層樓房子,當你站在前面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大,中間隔了一點東西的話,你馬上又是另外一個感覺。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三期(1991年):關肇鄴

  當然,還有很多的困難,那個時候經濟不是很好,拼命地省錢,最后建成的時候核算一下,僅花了一千塊錢一平米。沒有用什么好材料,就樓梯用了一點石頭。后來蓋好了以后有很多建筑界的名人來看,建筑學會秘書長說,“這是一碗很好吃的陽春面”。“陽春面”是上海的小吃,最窮的人吃的,不花什么錢,但是很爽口,很好吃,但是得到這個評價,我是滿足了。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四期北樓擴建(2015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四期北樓擴建(2015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四期北樓擴建(2015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第四期北樓擴建(2015年):關肇鄴

 

  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筑歷史分期:

  第一期建筑(1919年):亨利·墨菲(Henry Murphy)

  第二期建筑(1931年):楊廷寶

  第三期建筑(1991年):關肇鄴

  第四期建筑(2015年):關肇鄴

結語

當時下的建筑風格在不遺余力地求新求變時,關院士對此卻有著自己的精辟見解:“我始終懷疑把‘創新’作為衡量一個建筑設計優劣的主要標志的觀點。重要的是得體,而不是豪華與新奇。只有有助于建筑的完美之‘新’,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他的設計作品中,十分重視使用價值,并力求符合新的發展方向。建筑形象要努力掌握“度”,以符合它的性質和身份。

我要說:
From: 驗證碼:
互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