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就有業內人士提出“家裝工人產業化”的概念。但是一直卻沒有真正實現。而今年異軍突起的互聯網家裝“愛空間”,宣布自己將實現家裝工人產業化,所有的工人都是“自養”,拋棄傳統家裝的“分包”制度。
然而,愛空間這個新興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剛“出道”沒多久,備受質疑的聲音層出不窮:先是雷軍出來“辟謠”,聲稱小米不做家裝 ,后是出現工期排大隊,如今又傳出工人不夠屢開招商會,欲分包施工項目……裝修工人產業化,“自養工人”難道這么快就“夢碎”京城?
2015年4月第8期
在十年前,就有業內人士提出“家裝工人產業化”的概念。但是一直卻沒有真正實現。而今年異軍突起的互聯網家裝“愛空間”,宣布自己將實現家裝工人產業化,所有的工人都是“自養”,拋棄傳統家裝的“分包”制度。
然而,愛空間這個新興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剛“出道”沒多久,備受質疑的聲音層出不窮:先是雷軍出來“辟謠”,聲稱小米不做家裝 ,后是出現工期排大隊,如今又傳出工人不夠屢開招商會,欲分包施工項目……裝修工人產業化,“自養工人”難道這么快就“夢碎”京城?
愛空間家裝最初走進人們視野時,有三項特點最引人注目:一是宣稱20天完工,二是家裝零利潤,第三個,就是工人采用“自營”模式。將家裝整合成一個標準化商品,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行業,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最優的家裝。愛空間“699元/平方米,20天完工”的口號因此誕生。
傳統家裝以“以包代管”的方式存在,愛空間的領頭人陳煒要想重新樹立另一套商業模式。他找到的答案是,自己養產業工人。
目前,我國的家裝公司的工人來源基本是靠與有工人資源的工長簽訂協議,工長在一個企業注冊后便可以接到這個企業派出的活兒,帶領手下的“兄弟們”施工。而所謂“產業工人”就是被完全納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享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崗位培訓、晉升等待遇以及其他各項福利。
愛空間創始人陳煒認為,裝修行業是農民工最多的行業。愛空間把這些農民工收編成自己正式的員工,給他們提供宿舍、提供培訓、交納保險、提供有保障的生活。他認為,工人產業化,可以讓這些工人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也給了客戶有保障的裝修施工,還能減少家裝中的增項問題。“之前我們走了彎路,自己招聘工人,進行培訓。但后來發現,直接把‘工長’變成公司的‘項目經理’,收編整個工隊,會更有效率。我們目前通過‘雙軌制’來實現工人產業化,一邊是自己建立培訓學校,進行大批量培訓;另一邊就是‘收編’社會上的工長,把他和他手里的工人直接納入公司體系,變成我們的‘正規軍’。”
愛空間帶來的這一理念確實又一次顛覆了傳統家裝公司的操作模式。但是,工人產業化之路真的就那么容易走嗎?
陳煒表示,自己養工人,最大的困難有兩點,一個是管理上,一個是開銷上。“以前這些工人都是自由散漫慣的,把他們變成自己的產業工人,需要對他們的思想觀念進行轉變。”而對于自己養工人開銷大這件事,陳總認為,初期階段是最“燒錢”的,就像飛機在起飛的過程中最耗油:“所以我們才會有融資啊。”
陳煒表示,養產業工人真是一個大坑,由于產品都不加價銷售,零毛利,要養工人,就是做一單賠一單!
陳煒掐指算了一筆秘賬:養一個工人的月平均費用超出1萬元,工人數量與開工量是2:1,4月開工160單,養300多個工人,一個月開銷300萬元,隨著開工單的增加,工人費用也就遞增。一位家裝界同行曾預言愛空間難以堅持到下一年,陳煒對此并不回避:“這樣算起來,到年底,順為投給我們的6000萬元真的就花光了。”
養產業工人是坑,更大的坑還在于工期和價格承諾,使得“干的活兒越漂亮,越沒有錢掙”。
為了實現20天工期,愛空間專門建立了一個7000平方米的倉儲中心,并根據裝修進度提前采購主材。“備貨和倉儲都得花錢啊!”陳煒說,遇到真是20天完不成的活兒,還得按合同規定予以賠償,比如春節期間有幾戶人家停了暖氣,無法施工,延誤了工期,一戶就賠了好幾千元!
為使裝修透明化,愛空間還把客戶拉進微信群,讓他們互相吐槽。這下可好,很多業主提出升級要求,浴霸要從光暖變成風暖、涂料要從工程系列變成無添加五合一系列、廚房插座要從一個總開關變成每個單開關……客戶的要求合情合理,愛空間都給滿足,每項就增加了幾百元成本,699元/平方米的價格是保住了,利潤卻被徹底蠶食了。
如此賠錢,陳煒還敢繼續做下去,這就讓人生疑:投資方真的那么慷慨地讓愛空間大手筆燒錢嗎?
“我們算過,愛空間盈利的臨界點是一個月開工1000單。”陳煒說,按照現在的進度,這個目標到年底就會實現,只要有10%的毛利,就可以憑借規模效應實現企業健康發展。
愛空間早就給自己布下一個局:每個品類只選擇一個合作伙伴,而且是大牌,比如地板是大自然、潔具是科勒、瓷磚是馬可波羅、涂料是多樂士、吊頂是友邦、櫥柜是科寶,充分保障品質。一旦工程量達到一個月1000單,愛空間就有了更強的議價能力,將采購價格降到最低,裝修價格不變也能給自己留下利潤空間。“零毛利聚客,增值服務賺錢,這就是互聯網思維,只要顧客滿意,我們一定會贏。”陳煒顯然是在進行一場豪賭。結局如何?拭目以待。
自養工人障礙重重
在十年前,就有業內人士提出“家裝工人產業化”的概念。但是一直卻沒有真正實現。圣點裝飾執行總裁張暄認為,自養工人的確是個好想法,但在如今的家裝環境里想實現工人產業化實在不現實:“家裝工人的流動性很大,家裝又不像工廠生產線,每天都能保證同等固定量的工作。所以越是有手藝的工人越不希望被一個公司所束縛,跟著工長找活干掙的錢遠比在一個家裝公司拿固定工資多得多。”他告訴記者,除了工人自身原因,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的建筑標準存在地方差異。“家裝工人產業化只有在標準化施工情況下最容易實現,比如像日本。但我國房屋差異化大,無法實現完全的標準化施工。”
對于“實現工人產業化等于要實現標準施工”這條原理,居然之家樂屋總經理錢明發告訴記者,如果家裝中指定的產品固定、產品差異小、種類少,才可以實現“直接”安裝。“如果消費者并不想選擇規定產品,而是想選擇規定外的其他品牌,甚至是在裝修過程中想突然更換,這時候產品固定的家裝就無法做到了。”并且他認為,管理本身就需要成本,自己養工人,就意味著需要有更多的管理人員去管理工人。“那樣的成本太高,以目前家裝公司的接單量,是難以過多支出這筆費用。”
“目前很多家裝公司連設計師都只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更不要提自養工人了。”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住宅委員會秘書長張仁說道。他表示,目前家裝公司都不會養瓦工、木工這種“一線工人”,養工人也只是養工長這樣的管理人員。“工人的福利保障等一般都是由勞務公司來承擔。”張秘書長告訴記者。
傳統家裝管控施工人員并不弱
其實,工人到底是自營好,還是分包好,都是管理上的問題。并不能說家裝工人實現了產業化就能提高家裝的工程質量和減少家裝中出現的問題。實創裝飾副總韓曉靜就表示,這其實是兩種概念,“不能用管理問題替換屬性問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工人,最后都是要體現在家裝質量上。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產業工人培訓會非常到位,有什么問題可以直接找到公司。但實際上目前‘大包’形式的家裝公司,施工出了問題,消費者同樣也是找到公司來進行處理,工隊只是實現了施工環節。”她表示,提出工人產業化這個概念是好的,但也不能否認分包制就是落后的管理制度。“管理好工長,同樣能管理監督好工人。至于能不能實現徹底的工人產業化,就要看整個行業環境。”
北京建筑裝飾協會家裝委員會秘書長李玉潔表示,也不能一味地認為,家裝公司“分包”的工程,就無法控制工隊,無法保證質量。傳統家裝公司將工程分包,大工長都是由公司精挑細選的,工長都要繳納不低于5%的質保金,雙方早已形成了穩固的利益關系,家裝公司對施工人員的管控能力還是很強的。
打造產業工人隊伍并非一日之功
以公建、家具的產業工人為例,可以看到一個企業培育這些產業工人,要用多長時間?要付出多少?這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需要有積淀的企業文化來培養的。家裝公司打造“產業工人”,一方面在管吃管住管培訓后,負責輸出工人,另一方面又要給這些工人分配工作,全盤都要“管”,企業如何做擔保?
業之峰裝飾董事長張鈞認為,家裝“產業工人”采用專業版組,能夠降低成本,管理效率高,還控制了私單。但是需要一個緩慢的“畜養”過程,對后臺的考驗也還很大。而家裝行業產能有限、季節性彈性大、各個環節事務瑣碎,采用社會化合作的用工方式,則更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副會長田萬良表示,家裝公司“自養工人”,需要完善勞動保護、福利等問題,因此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設出“產業工人”隊伍的。宣傳“產業工人”理念,只能說是一種管理手段,不能等同于確保產品質量的因素。家裝工程質量的好壞要靠項目經理、監理的把控。
但其實,對于消費者來說,工人由誰來管,根本不是最關心的,他們要的,是家裝的質量和企業的服務。我們現在不能斷言哪種形式是最好的,但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家裝探索之路,依舊很漫長。
不可否認的是,愛空間推出的工人產業化概念是個好概念,實現工人產業化好處有很多,除了管理方面和質量把控方面,更能讓工人有企業歸屬感。但由于家裝行業的特殊性,實現工人產業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事。家裝“產業工人”化,仍在路上摸索。
Copyright © 2012 www.w9nm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3號樓1508-1510 郵編:100070
聯系電話:010-8811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