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2015年3月第16期

中國裝飾2025:一場沒有硝煙的產業“升級戰”

01

Duang!“中國制造2025”來了

中國制造2025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在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306.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8532.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中美兩國分別占全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20.3%和16.2%。毫無疑問,我國已是制造大國。

  然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世界各國都已取得這樣的共識: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對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制造2025”上升為國家戰略。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一戰略是中國工程院2014年初,在《關于制定“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建議》中提出的,也就是坊間傳聞的中國版工業4.0。

  據悉,“中國制造2025”十年規劃即將上報國務院,該規劃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臺,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也將逐漸清晰。

  3月24日,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大概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和時間表。待國務院審批通過發布后,工信部還要組織工業行業認真貫徹這個綱要。

  中國制造2025,代表了中國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這一戰略在此時的提出,可謂是內憂外患的結果。這兩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中國 經濟進入新常態,加上互聯網的爆發,中國制造業的情景每況愈下,中國制造業在短時間內爆發大面積的危機,有人甚至斷言“傳統制造業進入了夕陽時代”。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制造”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02

內憂外患:中國制造怎樣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

  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到日本開年會歸來寫了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風靡網絡,他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到日本去買電飯煲、吹風機、馬桶蓋、保溫杯、陶瓷菜刀等商品。令人尷尬的是,這些商品的背后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

  繼中國游客遠赴東洋搶購馬桶蓋熱潮過后,3月1日,美國電視新聞王牌節目《60分鐘》曝光美國最大的地板公司LumberLiquidators(木材清算者公司)在中國江蘇常州生產的復合地板甲醛嚴重超標,在多家美國媒體的持續報道中,矛頭直指“中國制造”。

  當然類似于此的事件還有很多,而掩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事實則是,中國企業在為過去多年粗制濫做的中國制造買單。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我國制造業仍面臨諸多矛盾:

  一是創新能力不強。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的創新能力指數(GII)及全球競爭力指數(GCI)在世界上僅處在25名~30名左右的位置。就拿馬桶蓋事件來說,這些聽起來在“工業1.0”時代就已存在的商品為何能大賣特賣?因為它們更貼心、更好用:電飯煲能煮出粒粒晶瑩的米飯,吹風機能讓頭發干爽且柔滑,甚至馬桶蓋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只有從技術上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中國制造才能走出“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發動機、數控機床、集成電路等核心領域,就連很多日常的必需品方面中國制造也缺乏核心競爭力。拿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涂料來講,無論是在家裝涂料還是在建筑工程涂料方面,外國品牌都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大部分的高端市場。譬如我們所熟知的立邦、多樂士、PPG大師漆、芬琳漆、鱷魚制漆等品牌。

  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2010年,我國的GDP約占全世界的7.5%,但卻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約占我國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費卻占全國能耗的58.0%。2010年,我國鋼鐵、建材等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左右。而且在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同時,產品質量低劣、有害成分高不環保,前文所述的美國毒地板事件便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佐證。

  前文所訴可以歸結為內憂,這內憂已經夠中國制造業喝一壺的了,更為要命的外患也接踵而至。

  早前,工信部官網刊發題為“制造強國戰略揭開新篇章”的文章。文章提出: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憑借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原本在華的外資企業轉移產能,甚至有些中國本土企業也順勢在東南亞建廠;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商業成本的快速增加,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還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和產能。

  更為重要的還在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悄然降臨。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比如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英國設立高價值制造推進研發中心,日本發布了制造業競爭策略等,他們都加強了對先進制造業前瞻布局。

  文章指出,中國要在新的格局中勝出,唯有加快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背景下提出,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針劑,讓中國制造隱約看到一絲曙光。

0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制造2025如何跟隨?

  “工業4.0” 這個由德國政府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在去年4月份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走紅。工業4.0被官方定義成“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機械、電氣和信息技術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去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雙方在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不難想象,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于德國工業4.0的借鑒。

  以下便是中、德版工業4.0的詳細對比:

中、德版工業4.0的詳細對比

中、德版工業4.0的詳細對比

中、德版工業4.0的詳細對比

中、德版工業4.0的詳細對比

  從圖中能夠清晰的看出,中國制造業明顯處于一個追趕的階段,中國制造2025從戰略的定位、起點、以及目標上,都與德國工業4.0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且,最為關鍵也是最為致命的是,中國制造2025只提出了模糊的目標,而沒有具體的實施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一戰略在先天上的不足。

  但不管怎樣,中國制造業還處于一個學習與追趕的階段,認識到差距才能有追趕的動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制造業也經歷過被中國制造業的擠壓,但如今它在逆襲,中國制造業不能視而不見。中國要走制造強國之路,必須虛心向世界的制造業強國學習。而且,對于那些“工業2.0”“工業3.0”的傳統產業,我們不應是棄之如敝屣,而應是借鑒外國經驗,通過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的重大突破,讓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方如此,中國制造業才能迎頭趕上。

04

中國裝飾2025,如何打好這場沒有硝煙的產業升級戰

  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戰略,并不會隨著國家的一紙政策而自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達成,需要社會各個行業的積極參與。建筑裝飾行業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但卻與制造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建筑裝飾行業所需的材料、設備、技術都離不開制造業的發展。對于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建筑裝飾行業不應是旁觀者,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對于建筑裝飾行業而言,這一戰略的實施,或許是一次進行全方位產業升級的機遇。

  浙江亞廈股份總裁俞鋤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建筑裝飾行業一般被定位為勞動密集型傳統行業,而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及行業標準的不斷提升,亞廈希望從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轉變為一家以科技研發為導向、以高性能管理為核心的企業,從一家傳統的施工企業不斷向先進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2013年末,亞廈管理層對變革、轉型進行了深思和探討,決定實現轉型、創新之路,其中包括業務、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逐步探索專業總承包模式,不斷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內外部資源共享。

  同時,亞廈股份在智能家居、智能建筑等方面不斷探索,進行戰略布局,加強與互聯網企業、電商方面的深入合作,不斷轉型升級。先后與上海五色海環保公司、齊家網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收購了廈門萬安智能、收購盈創科技的3D打印技術。借助它們進入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空氣監測、凈化及3D打印等領域,實現綠色智能建筑方向上的戰略布局。

  亞廈股份這種對于行業未來的思考與向先進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探索,對于整個建筑裝飾行業而言,不啻于是一種有益的借鑒。

  縱使拋開亞廈股份這一特例而言,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四要素,即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這些都與建筑裝飾行業有著莫大的關聯。不管承認與否,建筑裝飾行業也正處于“中國制造2025”這一歷史潮流之中。其實翻看整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歷程,這四方面核心要素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建筑裝飾行業的很多企業早已涉足其中,或許只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而已,借著“中國制造2025”的契機,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中國裝飾2025”。

  正如前文所言,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四要素便是實施“中國裝飾2025”的核心四要素。實現建筑裝飾行業的轉型升級,就必須從這四方面核心要素著手。

  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這其中包括兩個個方面,即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會長李秉仁在第二屆全國建筑裝飾行業科技大會介紹,以成品化技術為支撐的建筑裝飾工業化水平在過去的十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據統計,建筑裝飾行業在成品化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1000多項專利。BIM和3D掃描技術原本在建筑領域大放異彩,金螳螂積極研發優化,率先將這兩種技術引入裝飾領域,成功打造行業首個完整運用BIM技術的項目——南京青奧會議中心。奇信股份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研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推進公司科技進步,其中研發的“一種天花板吊頂龍骨結構”等24項工法獲得了國家專利。雅林士博一直致力于通過新工法、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使每一個客戶都能直觀地感受到好的裝飾項目其實是一件藝術品。鳳凰山裝飾通過對科研單位的資助,研發出了一種以石材邊角料和石粉為原料生產的建筑節能石材砌塊,這種石材砌塊更輕、不易斷裂,更加保溫,隔音隔熱,被建筑施工企業廣泛應用。中國裝飾相繼獲得了石材復合板吊頂安裝體系、活動墻、太陽能幕墻等技術專利,還積極參與到行業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引領行業技術最前沿。

  在人才培養方面,校企合作被證明是建筑裝飾企業人才發展戰略的一條有效之路。金螳螂之所以成為行業龍頭,與它的人才戰略息息相關,其擁有智信建設職業培訓學校,與蘇州大學聯合成立的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裝飾行業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洪濤股份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研究院聯合辦學,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開展合作,以“借外腦強強聯手”的形式,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實用型人才,等等。再者,在職業培訓與教育方面,亞廈股份有著完備的體系,覆蓋各個層級、各個專業序列,如新員工培訓、通用技能培訓、專業培訓、中高層培訓等,同時結合公司戰略和業務需求,開發特定培訓項目。日前,洪濤股份以2.35億收購北京尚學跨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正式進軍職業教育事業 。此外,中裝新網也已經在人才教育、人才選拔、人才就業等方面進行了較多的探索與嘗試,搭建電子商務及職業教育平臺,基于裝飾全產業鏈人才需求設置了六大職業培訓項目。并且已成功舉辦兩屆“中裝杯”全國大學生環境設計大賽,并且第三屆“中裝杯”也正在積極的籌備之中,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和平臺優勢,為建筑裝飾行業輸送人才。

  二是要推進智能轉型。這涵蓋三個方面內容,即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制造。

  建筑裝飾行業“觸”網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李克強首提“互聯網+”的概念,可以預見的是,新一波“觸網”潮將在建筑裝飾行業中掀起。

  在信息化方面,不得不提的便是BIM這項建筑業信息技術。2014年8月《建筑裝飾工程BIM實施標準》編制工作的啟動。金螳螂、亞廈股份、洪濤股份等龍頭企業則已經開始了對BIM技術的戰略布局。此外,奇信股份運用IT技術、信息網絡及各類軟硬件設備,構建信息管理平臺,憑借其創新性、代表性與可行性,成功入選裝飾裝潢行業信息化優秀實踐案例。

  在智能化制造方面,除了亞廈股份的3D打印之外,深裝集團在其2015年中的任務中明確強調,要突出智能化、專業化發展,產業園要加快“研發科技化、部品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現場裝配化”的建設。

  三是加強基礎建設。長期以來,傳統的生產模式已經大大制約了各個裝飾企業乃至整個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為此,裝飾企業紛紛建設產業園區,集成發展,加強基礎材料的配件生產,從原材料開料、構件加工直至安裝到位都在施工現場完成。亞廈股份如今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產業園基地。特藝達裝飾是業內首家擁有家具廠、石材廠、玻璃廠、金屬廠等配套生產基地的集團公司。建元股份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家以幕墻、裝飾裝修為核心,集石材、玻璃、型材、鋼結構、木制品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金螳螂在設定發展戰略時提到,要將現場施工作業向工業化、產業化轉變,通過建設12萬平方米的木制品、幕墻、石材加工中心,使施工走上了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的道路。

  四是發展綠色裝飾。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綠色、科技、節能再次成為了百姓與輿論的關注點。事實上,“綠色”已經成為各行業未來探索發展的主旋律,建筑裝飾行業也不例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消費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裝飾,不僅順應時代潮流,也無疑是建筑裝飾行業未來的市場方向。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會長李秉仁在第十一屆中國建筑裝飾百強企業峰會上就曾明確指出,綠色裝飾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除了傳統綠色裝飾工程之外,建筑裝飾行業又將目光聚焦在了“綠色醫院”領域。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將于2015年4月24日--26日在天津舉辦“綠色醫院建設高峰論壇暨綠色醫院建筑星級評審要求與政府補助申請流程培訓班”,旨在加強行業交流與合作,推動技術創新、促進醫院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是建筑裝飾行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大浪淘沙,誰順應“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四要素,誰就能在“中國裝飾2025”這場產業“升級戰”中占得先機。

結語

  對于個人來說,理想的實現需要汗水;對于國家來說,愿景的達成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期許有一天,能夠抹去Made in China這一標簽化的差評,我們輸出的產品、服務,都已經是技術和理念都已更新換代的“Made in China”!!
 

我要說:
From: 驗證碼:
互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