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3月23日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新加坡,一城即一國,21世紀城市的典范。李光耀的治城經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城市環境和公民素質不佳,各種不文明現象屢見不鮮。而新加坡在城建方面最重要的經驗是規劃,早在建國初期,就制定了百年規劃。
當年的新加坡跟現在的中國有些相似,也是從全世界請大師來做建筑,但大師的作品到了新加坡遭遇水土不服, 新加坡開始探討適合自己地域氣候的建筑形式。新加坡當代建筑的創作實踐,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2015年3月第15期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3月23日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新加坡,一城即一國,21世紀城市的典范。李光耀的治城經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城市環境和公民素質不佳,各種不文明現象屢見不鮮。而新加坡在城建方面最重要的經驗是規劃,早在建國初期,就制定了百年規劃。
當年的新加坡跟現在的中國有些相似,也是從全世界請大師來做建筑,但大師的作品到了新加坡遭遇水土不服, 新加坡開始探討適合自己地域氣候的建筑形式。新加坡當代建筑的創作實踐,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提到土地利用,僅有700余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最有發言權。為了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新加坡建設了大量的“空中花園”,樓頂成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和其他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不同,為了增強城市的空間感而不顯局促,樓宇的布局高矮參差不齊。
實際上,在新加坡獨立建國以前城市問題就已經到了難以解決的地步。過度擁擠、住房短缺以及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在城市中心區隨處可見,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傳染病如肺結核四處蔓延。
1959年李光耀執政之后,政府提出了公共住房計劃:在新加坡凡月收入4000新元以下的中等收入家庭即可以申請購買公共組屋。組屋,就是公寓式多、高層住宅。首次付房款為20%,80%向建屋局或銀行貸款。在此后20~25年中,每月從繳納的公積金中還款。政府組屋的租金和售價,實行準市場價格政策,大約為市價的1/4到1/2之間,由此造成的收支差額,由政府核定預算時給予一定的津貼。
這個計劃的具體執行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進行的,該局融合了政府機構和開發商雙重角色,負責買地、拆遷、規劃和設計,基本上除了請承包商來建造外,負責所有事務。
而新加坡在城建方面最重要的經驗是規劃,早在建國初期,就制定了百年規劃,公共住房計劃僅是其中之一。如今,新加坡已經把城市規劃量化,正在完善的發展總藍圖中重點提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內到達一片綠地。在新加坡,具體到學校、醫院等分布的藍圖會進行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的重新探討。
也正是因為這項百年規劃,新加坡以646平方公里的小島容納400多萬人,93%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現在的新加坡,80%的建筑是最近40年建的,但卻與整個島國風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規劃技術。
相關鏈接:“李光耀世界城市獎”,這個獎有多牛?
一座新獅城,半部建筑史。清華大學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李曉東在一次演講中解讀了新加坡的建筑之道:
在新加坡1965年成立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多元種族混搭的國家,這個國家在成立之前基本是熱帶荒島。
成立了國家以后,那時候人民心中還沒有“新加坡”的概念。新加坡建國以后,所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塑造“魚尾獅”。做了這個傳奇的雕塑,就是說根在這里,就跟中國“龍的傳人”是一樣的。有了傳說就有了根,有了根就有了認同,所以,魚尾獅是新加坡認同感的根。
“魚尾獅”雕塑讓新加坡人民找到“根”
光有魚尾獅還不夠,下一步就要蓋房子。城市要發展,作為一個人民的載體。
城市不會做,沒有做過,怎么辦?就從全世界請大師,包括丹下健三、黑川紀章、貝聿銘等。結果建的都是摩天樓,但摩天樓不能代表新加坡。
某一天,新加坡人從海上過來的時候,發現地平線上的這個城市跟熱帶沒有任何關系。因為這些建筑師們,在新加坡所做的建筑跟他們在本國做的是一樣的,并沒有針對新加坡這個熱帶島嶼,應該做什么樣的建筑,做任何思考,結果就變成一個像海市蜃樓一樣的地平線,出現在太平洋的島嶼上。
新加坡在熱帶,熱帶是建筑的功能問題,而不是文化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后,新加坡人做的房子,直接切入主題,針對熱帶氣候特點來蓋房子,注重遮陽,通風,避雨,立刻產生了很多非常精彩的,跟新加坡直接關聯的設計作品。建筑出來后,他們發現,只要針對自己的問題出發,就能成為中心。
比如,新加坡WOHA建筑事物所作品——Newton Suites摩天住宅大廈,開窗的方式,不是我們平開的推拉的,它的窗子從下往上打開的,這解決了一個很重要的熱帶的問題,雨季的時候,風進來雨進不來,他把核心的問題解決了。
新加坡WOHA建筑事物所作品:Newton Suites摩天住宅大廈,獲得2007年銀安波利斯摩天大樓獎
新加坡WOHA建筑事物所作品:Newton Suites摩天住宅大廈,獲得2007年銀安波利斯摩天大樓獎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新加坡2010上海世博會展館設計人)最近做了一個建筑,顛覆了town house的設計思路。熱帶房子需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看看這個房子是怎么做的?他把室內整個熱帶的植物園搬到室內去了,非常通透。光線從頂上進來,但是陽光并不直接射進來。你就像生活在一個熱帶的島上一樣,所有的角落都是透氣的,淋浴的時候下雨不下雨沒有區別。當這個概念思路打開以后,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可能性。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新加坡陳家毅建筑師的作品,通透、通風、遮陽、避雨
視頻:清華大學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李曉東解讀新加坡城市建筑經驗
中國建筑設計現狀是,產量大,質量不夠。但比例高,機會多,所以要認清自己的問題。兩三百年前,中國還是中心。西方產業革命后迅速發展,我們被邊緣化。想成為中心,不可避免的就是抄襲。“山寨版”有個問題,當你開始復制別人的東西時,你會放棄自己的東西,而一旦放棄自己的中心思想,你就永遠成為不了中心。由邊緣變成中心,必須獨立思考。
近十幾年的時間,我們一直在尋求民族形式與現代化的融合,綁在一起就出現了奇怪的建筑形式,變成一種思維定勢:要么東方,要么西方,要么傳統,要么現代。但設計不是選擇題,是論證題。
2000年后,奧運是一個契機,國際建筑團隊的介入,最新的建筑理念引進,中國人開始學習技巧并且討論建筑,也開始把西方搬過來,填補中國的空白。
李曉東教授認為,現在許多西方建筑形態還處于雛形時期,但沒有探討社會問題、建筑、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通過探討這些問題來尋找中國設計師自己的定位,而不再重復中國符號。民族形式和當代沒有關系,只能證明對當代的不自信,或者媚俗。”
中國這么大,什么能代表中國?我們能講的可以是地域。根據每個城市環境氣候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建筑。不可能有標準,只能探討在一特定地域中如何做當代的建筑。
新加坡當代建筑的創作實踐,給了我們巨大的啟示。這個既乏歷史傳統、又無民族認同的新建島國,最初試圖通過復制西方而建構自身文化特質未果,在反思了失敗教訓之后,將建筑設計的核心聚焦于,探討如何針對性地解決新加坡的熱帶氣候問題,圍繞遮陽、通風、防潮、造影等問題重點突破、巧做文章,終于創造出一大批迥異于西方現代建筑、具有鮮明新加坡當代認同特質的優秀建筑。
從新加坡當代建筑的成功經驗中,無論向傳統還是向西方的形式借取,“唯有原創,而非因借”,才是當代建筑文化身份重建的真正捷徑。現代建筑不是形式,而是手段,緊密針對每個文化體特有的當下核心問題,利用現代建筑手段仍然可以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集體認同性的空間。
Copyright © 2012 www.w9nm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3號樓1508-1510 郵編:100070
聯系電話:010-8811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