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迅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現階段由于建筑產業現代化處于發展的初期,尚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內涵、步驟、路徑還不夠清晰。因此,必須對建筑產業現代化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才能使政府工作指導有力,才能使企業在發展中贏得主動、贏得市場,才能保證建筑產業現代化持續、健康發展。
建筑產業現代化核心要素
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住宅建設為重點,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將房屋建造的全過程聯結為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從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質量。
就現階段而言,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最終產品綠色化;建筑生產工業化;建造過程精益化;全產業鏈集成化;項目管理國際化;管理高管職業化和產業工人技能化。
概而言之,就是建筑工業化與建筑信息化。
1、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業化,是指通過現代化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其主要標志是建筑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和管理信息化。
建筑工業化并不是新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國家就開始推行建筑工業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度停滯下來,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推行住宅產業化,但發展也并不理想。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建筑業人口紅利的淡出,我國建筑工業化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機遇期”。
建筑工業化發展三問題
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一定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進。要讓工業化的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在實踐中逐步發展成熟,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急功近利,這才是健康發展之道。
二是要科學管理,從房屋建造的全過程、全系統的角度整體推進、協調發展。要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重點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通過整合優化產業資源來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在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初期,社會化程度不高、專業化分工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只有按照這種模式,才能把整個產業化技術和管理模式固化下來。
三是要以技術創新為先導,研究和建立企業自主的技術體系和建造工法,這是企業的靈魂與核心競爭力,未來誰掌握了技術和工法誰就掌握了市場,誰就能在新一輪變革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企業是推行建筑工業化的關鍵
培育龍頭企業和研究完善基礎性技術、標準是推行建筑工業化的關鍵,這是行業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住建部的重點工作。
建筑企業向建筑工業化方向轉型,必須從兩方面做好準備,一是要掌握工業化的建造技術,這是轉型成功的靈魂。如果企業不掌握工業化建造技術,轉型升級無異于緣木求魚。二是在向新型建筑工業化方向轉型時一定要從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走出來,摒棄現有的“以包帶管”模式,要以工程總承包為龍頭,實行一體化、專業化、現代化管理模式。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建筑工業化的推進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目前,由于技術、規模等原因,工業化建筑的實際成本較傳統建筑成本高。建筑工業化有很多優點,這是從長遠來看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是要靠政府規范標準、引導市場的需求,二是企業要有向建筑工業化轉型的內在動力。
建筑工業化全面推進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善,國家必須投入力量扭轉這個局面,將籠統的需求量化、具體化。在建筑工業化發展方面,地方會有技術標準、驗收標準等一系列的法規和標準,但國家必須權衡這些規范、標準是否合理。
在政府的主導下,相關部門也要在造價機制上給予考量。例如,現在人工造價每個工日平均30多元,但實際上企業所支付的已遠遠超過100元,這需要社會予以承認,才能夠推動行業的發展。否則,一些走在前端的企業,實際上是在犧牲自身利益為行業的長遠發展作貢獻,而這種貢獻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的。這就是企業內生動力的重要性,不走建筑工業化這條路,企業很難長久生存;走了這條路,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2、建筑信息化
2014年9月,“中國建筑業信息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透露,與國際建筑業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建筑業信息化率僅約為0.03%,差距高達10倍左右。
據了解,信息化是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等,已經是整個建筑業不容回避的問題。
BIM技術推動變革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的深度結合--建筑業的信息化必然發生,在這變革中,BIM技術被認為將起到關鍵的基礎作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是一項建筑業信息技術,業內的表述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建筑工程項目各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據模型,對工程項目設施實體和功能特性的數字化表達。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濤說,應用BIM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促進建筑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投資、設計、施工乃至整個工程生命期的質量和效率,提升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最終提高工程質量。
BIM技術自2002年誕生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以其可視化、多元化、信息化的特點,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在我國,BIM已成為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建筑業面臨的挑戰面前,以其技術優勢,迅速成為新形勢下建筑業的新亮點和熱點,正在快速地發展和廣泛地應用。
政府推動BIM技術應用
我國BIM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積極引導密不可分。
2011年5月,住建部頒發了《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把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中的應用、推動信息化標準建設作為行業發展總體目標的主要內容,并就推進BIM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提出了具體要求。
2012年住建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委托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分會參與完成了“勘察設計和施工BIM技術發展對策研究”課題,2013年,組織編寫了“關于推進BIM技術在建筑領域內應用的指導意見”,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再次明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應用等工作。
地方政府更是強力推廣BIM技術。上海市、廣東省等行業主管部門已相繼出臺了在本地區關于推進BIM技術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北京、遼寧、山東、陜西等省市都明確提出了在建筑業中推廣應用BIM。
BIM技術的深層次作用
建筑領域的發展正在進入“綠色”時代,發展綠色建筑成為戰略和方向。而建筑工業化則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目標,承載著建筑節能、產業轉型的使命。BIM技術被認為與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有著“合理的關系”,有助于綠色建筑發展和建筑工業化的實現。
綠色建筑、工業化建筑、BIM技術是影響未來建筑業創新的元素,綠色建筑是導向,決定將來的建筑技術一定是往綠色技術方面發展的。裝配式建筑將是一種生產方式,而BIM技術,就是這兩者的一個基礎。裝配式建筑必須要實施BIM技術,因為預制構件如果不在信息模型中進行虛擬的施工或者設計的話,那么將來到現場碰到問題裝不上去,返工量會很大。所以BIM技術將來是支撐這兩項東西的最基礎的技術。
BIM技術作為促進綠色建筑發展和提高建筑產業信息化水平、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革命性技術,必將給建筑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