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2014年4月第6期

五一特別話題:俺是農民工

01

“50后”農民工——努力,生活的一種態度

  帶著擺脫貧窮命運的束縛和闖蕩江湖的夢想,一群群農民工走出了鄉村,涌入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可是,在日益激烈的生存競爭壓力下,城市并沒有為他們準備太多的機會,生活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般美好,他們不想回鄉種地,卻也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就這樣,他們在城市的夾縫中生存著。然而,經過十多年的城市化洗禮,今天的農民工群體正在發生著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山東富達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同仁在五一到來之際,深入工程一線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當下農民工的真實生活——

  由于距離濟南創新創業基地幕墻工程較遠,到達項目部已近下午3點,項目經理閔柯告訴我們,今天工地因為線路檢修剛剛恢復來電,無法開工,工人們都在自己的休息區域呢。隨后帶著我們來到工人們板房處,幾個工人們正聚在一起看電視,電視里正播放著某綜藝節目,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廚房里的火爐上飯鍋咕咕的冒著熱氣,散發出誘人的肉香味,做飯馮師傅時不時地掀開鍋蓋加些水攪拌一下,邊告訴我們:“這是今天早上買來的五花肉,因為天氣慢慢熱了,鮮肉存放時間太短了,這樣煮熟了用食用鹽腌制能放兩三天,也干凈。”

  馮師傅今年60多歲,來自牡丹之鄉--菏澤牡丹區,身體還算硬朗,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給工地近20個工人做三餐,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他說:“在家沒事干,又閑不住,趁著現在身子骨還硬朗,和老鄉一起出來,掙兩個錢自己花。”

  談起工地伙食,馮師傅介紹道,每天忙活完工地大伙兒早飯后,自己騎著電瓶車就“殺向”四五公里外的集市采購大伙兒的伙食。對如何挑選食材、為“眾口難調”的伙計們做出滿意的飯菜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馮師傅有自己的一套“小算盤”:蔬菜挑選新鮮、應季的、多幾類,而肉、魚、雞、鴨等肉類則保證每頓伙食都有,換著花樣來,保證飯菜對工友們有著十足的“誘惑力”。在工程搶趕工期時,工人們每天晚上要9點才能收工,馮師傅便在忙完晚飯后張羅夜宵,小菜、面條、水餃、扎啤等,勞累了一天的工人們需要小酌一下,舒緩壓力,隨后進入一天的夢鄉。談及馮師傅的廚藝,大伙們都贊不絕口,項目經理閔柯也贊道:“可香了,遠遠地都能聞到,每次走到這都忍不住要咽口水。”

  馮師傅跟隨著工人們一起在去年工程開工時進駐工地,平時也是和大多數工人一樣,每年逢“麥收、秋收、春節”才回家,平時家中無事則不回家。“一般家里有人生病了,我才請個假回家照顧,父親今年85歲了,身體依然很健朗。”這一點也許是遺傳父親,也許是年輕時候的走南闖北,讓馮師傅練就了一副好身板,“我平時很少生病,一般的感冒也很少有,都好幾年沒有吃過藥了。”馮師傅無不自豪的說道。“年輕的時候,身體更好,我是瓦工出身,干了20多年,幾年前,我在龍口跟著老板干,他負責八棟樓的施工,其中七棟樓都是我干的瓦工,搶趕工期,有時候冒著雪干。”

  濟南創新創業基地幕墻工程即將進入收尾階段,如果進展順利,6月份工程就竣工驗收了。屆時,馮師傅也會隨著施工班組進入下一個工地,那在什么地方,馮師傅也不知道。不過,這些對馮師傅已然不重要,對馮師傅來說,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02

“70后”農民工——踏實,生活的一種基調

  蔣延濤,一米七五的個頭兒,瘦瘦的,沒有過多的言語,臉上掛著憨厚的笑容。從1997年開始,這個不善言語的魯南小伙兒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離家跟著村里的人到上海,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沒有扎實理論知識和過硬實踐技術的他只能從建筑小工做起,但他不怕苦,不怕臟,跟著有技術經驗老師傅學習:防水、裁磚、溝縫、拼花……慢慢掌握一技之長,不再靠“賣苦力”為生。

  蔣延濤與富達裝飾的結緣則不得不提劉仰光。兩人的老家距離不到2000米,可謂是同鄉。2007年可謂是蔣延濤生命中的一個拐點,那時掌握了一定實踐技術后的他決定跟著劉仰光干。與富達裝飾合作多年的劉仰光讓蔣延濤盯的第一個工程便是富達裝飾承建的日照山海天陽光海岸幕墻工程,由32個形態各異的建筑單體構成的仿生物建筑群,施工面積為20000㎡,工程體量巨大,在工期比較緊張的時段內,蔣延濤帶領著施工班組人員與富達裝飾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參與了過半建筑單體的建設,最后在工期內完美竣工,精致詮釋了設計初衷,彰顯了設計理念之美。問及參與這么大的工程有沒有壓力,他笑笑,靦腆的說道:“這么大的工程量肯定有壓力,做不好不僅沒辦法和富達交代,更沒辦法面對劉仰光,但從事了十多年,基于一定的經驗,怎么樣梳理好環節,怎樣執行一套程序還是有點基礎。剛到工地,放線確實比較難,但后來與富達裝飾一起鉆研,越來越上手,就慢慢做好了。”此外,還參與了富達裝飾承建的濟南氣象防災減災預警中心幕墻工程,以及此次的濟南創新創業基地幕墻工程。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蔣延濤有2個孩子,女兒今年即將升入5年級。談及孩子,他喜不自禁:“如果工作允許,每年暑假的時候會把孩子接到身邊。去年在青島工作,每當有時間的時候,就帶著他們去離工地比較近的石島人浴場玩,他們高興壞了,玩沙、學游泳,等暑假結束后,都曬成了‘小黑蛋兒’,哈哈。”

  每次下雨或者停電,對工地上的工人來說是忙里偷閑的時候,蔣延濤喜歡開車到處轉轉,用他自己的話就是“遛遛更能放松”,由于工地位置比較偏僻,力所能及,他就會把他的車當作“公益”,自己當起“免費司機”,開車捎大伙兒到站牌。

  蔣延濤只是萬千農民工的一個縮影,他雖平凡,卻有著“鍛造青色短劍,直刺藍天”的信念!

03

“90后”農民工——城市夢,生活的一種追求

  他或她,是“90后”,同時,他們也是新一代打工者。與上一代打工者相比,新生代打工者受教育水平高、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城市文明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渴望融入現代社會。近年來,打工者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有了很大改善。未來,他們對融入城市有怎樣的期待?

  據統計,2002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3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3.73%,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9億人。

  一項對10365名打工者進行的調查顯示,60.2%的受訪打工者期待未來十年成為新市民。在他們眼中,成為新市民的三大標準是: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他們的夢想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過去五年,各項財政民生支出保持“剛性增長”軌跡,醫療衛生支出累計2.52萬億元,年均增長29.3%;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建成1800多萬套,覆蓋面提高到12.5%。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社會保障、權益保護,推動農民工平等享有勞動報酬、子女教育、公共衛生、計劃生育、住房租購、文化服務等基本權益,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這一代年輕人的“中國夢”更是13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百姓生活越來越美好,一個收入持續增加、生活狀況改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幸福的美好愿景,正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生根、發芽…… 

  愛干活不愛加班

  愛上網也愛逛街買衣裳

  不愛攢錢——我是新生代農民工

  一月能掙七八千

  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樣

  新生代農民工早已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他們快樂工作,拒絕加班,注重生活質量。

陳少平

  他叫陳少平,安徽安慶人,1990年出生的正宗“90后”,四年前,陳少平跟隨老鄉一起出來,踏入了建筑裝飾這個行業,成為了山東富達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裝修工人。在與陳少平的交談中,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讓筆者立刻對這個來自南方的90后小伙子刮目相看,因為害怕聽不懂南方口音的采訪也立刻變得順暢很多。

  “準小爸爸”的多彩生活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農民工都是很老實、呆板的人,他們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吃飯、睡覺,或者和工友打牌,他們雖然走進城市,但是依然延續著在農村中的生活方式,對高科技的東西除了敬畏就是避而遠之。但陳少平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當問及他的娛樂生活時,他說自己平時喜歡和工友們去打打籃球,沒事的時候也喜歡上上網,上網瀏覽各種電子產品(看來是個電子迷),逛購物網站買衣服,偶爾也和朋友在線聊聊天。這些和城市里所謂的白領業余生活并無兩樣。

  年輕的男孩女孩一般都是追星一族,陳少平也不例外,但是,在現在少男少女都瘋狂追捧EXO、李敏鎬、金秀賢、范冰冰、楊冪的時候,他竟然說自己的偶像是劉德華,這倒是讓筆者有點意外。感覺劉德華好像與“90后”有點不搭邊,但是或許這就是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4年多的社會青年要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地方。追求的偶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心理年齡,這個“90后”年輕人有著比實際年齡更成熟的心理。這句話在筆者知道他就要當爸爸時得到驗證。他說他老婆現在懷孕在家待產,他就要當爸爸了。這個既意外又驚喜的回答讓我們理解了他的“成熟”。早早的進入社會,結婚生子,是很多農民的人生軌跡,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90后”農民工身上。 “結婚生子”對于農民及農民工的意義,是城市里的大齡“剩男”“剩女”很難理解的。老婆、孩子就是他們的人生。

  扎根城市應該不成問題

  說到農民工,就不得不提“城鎮化”,這個每天被各種媒體炒來炒去的詞匯,到了陳少平嘴里竟變得那么真實可觸。“農民工”就是說他們的戶籍是農民,但是卻長期在城市里工作,像這些年輕的“90后”或者根本已經不會種地。他們所能做的只能是想辦法在城市里扎根,留下來。

  他說自己出來這么多年了,收入還算不錯,隨著孩子的出生,真的想在濟南這個城市里扎根。筆者問他,“你覺得讓你留在這個城市里最大的障礙是什么?”他毫不猶豫的回答:“經濟問題。”他說,要想留在這個城市里買房、買車都需要錢,對于農村里出來的孩子,家里可能指望不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他說自己現在在富達裝飾的待遇還算不錯,他們工友之間還經常調侃“我們的收入雖然比不上白領,但好歹也能算上個灰領。在這里掙幾年扎根濟南應該不成問題。”言語間透露著對自己從事行業的驕傲和自信。確實,每個月五六千的工資收入對于一個房價在七八千左右的二線城市來說,買房也并不是那么遙遠的事情。

  在工作方面,談到與父輩的不同,他說“父輩人就比較循規蹈矩,喜歡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工作,不喜歡變化。而我們年輕人在工作方面比較靈活,也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和方法。”他在工作方面還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說建筑裝飾行業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行業,現在高科技和機械化的大量介入,讓自己感覺到越來越有危機感,想要在這個行業一直發展下去,就得跟得上時代潮流,不斷學習,用他的話說就是“活到老,學到老。”說到認識規劃,他說:“我想在這個城市留下來,就要在富達好好干,現在國家對我們農民工這塊也有很多保障,工作方面沒什么后顧之憂。只要我多學點技術,多攢點錢,在這個城市買套房,把老婆孩子接過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以上就是,陳少平,一個普通“90后”農民工的真實生活縮影,我們用最平實的語言記錄就是為了向大家展示一個真實的新時代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他讓我看到了新生代農民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積極的人生觀,也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了“城鎮化”的真實意義--一個農民工在一個城市有一個不錯的單位,有一份穩定、有保障的收入,有豐富的業余生活,有老婆孩子的陪伴,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車子。這是每個農民工的“城市夢”,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中國夢”。

結語

每次談到農民工,總感覺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不是討薪難,就是工作、生活環境惡劣,好像整個社會都一直在強調他們“不堪”的一面。誠然,社會不公正的一面需要揭露,但是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也更希望給大家傳達事物本身一些正面的東西,讓大家和他們自己看到自身的亮點和美好。其實,他們和其他職業的人沒有不同,一樣的上班、下班、吃飯、交友、打游戲、上網、逛街、度假……尤其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群體豐富多彩的一面,也是看到了這個群體融入城市社會的那扇門。

我要說:
From: 驗證碼:
互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