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2014年2月第2期

產能之“控”,水泥行業何去何從?

01

禁而不止 水泥產業急速膨脹

  產能過剩,一直是水泥行業揮之不去的夢魘,而水泥工業的“副產品”已經成為公認的霧霾兇手之一,為整個行業增添了不少愁云。

  簡單地說,產能過剩就是指生產能力的總和大于消費能力的總和。產能,就是生產能力,包括:現有生產能力、在建生產能力和擬建生產能力的總和。

  產能過剩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價格相對下滑;二是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三是行業供給超過了行業需求。

  我國還沒有建立對產能過剩定性、定量的科學評價標準。歐美等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設備利用率作為產能是否過剩的評價指標。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若設備開工低于79%,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也有專家提出,國際上判斷水泥行業是否產能過剩有一條黃線,即15%,超過15%的黃線就屬于嚴重產能過剩,應引起警惕。

  事實上,自2009年,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已經明確提出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遺憾的是,水泥產能卻陷入了禁而不止、越禁越多的怪圈。

02

產能過剩,誰之禍?

  “產能過剩”,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每次提到產能過剩問題都離不開水泥。雖然多年來各有關方面都試圖解決這一行業之難題,但卻始終未能如愿,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那么,產能過剩究竟禍起誰之手?各方眾說紛紜。

  出自政府說。近年來,盡管地方政府已經承諾不再新批新的生產線,但是,新的水泥生產線仍然一條接著一條上馬,有報道稱,有些小地方,一個小山溝竟然建了4條生產線,有些地方的貧困縣,幾乎縣縣都有水泥廠。

  從表面上看是市場調節機制滯后、企業盲目投資所致,但從本質上,卻是政府行為所致。多年以來,許多地方政府囿于狹隘的唯GDP論成敗的政績觀,長期倚重于重大項目、大投資拉動經濟馬車,反而忽視了“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一味大干快上,重復建設,導致不少水泥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出自企業說。企業是投資的主題,產能過剩離開了企業是不可能形成的。個中原因,一是由于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不長,水泥企業更重視生產技術的研究,對市場的研究重視不夠,投資也多少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由于企業盲目擴張,只重規模,不重效益。一般意義上講,水泥作為傳統行業,雖然利潤薄,但是作為大宗原材料產品,有了規模,就有了效益,因此,增加產能,被許多企業視為最有效的發展途徑;此外 ,有實力的企業更容易獲得來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從而,使新建生產線成為可能。

  出自市場說。中國需求市場很多情況下受政策影響大,造成預測性差,市場有需求,也就有了投資動力。另外,水泥是區域性很強的產品,市場的需求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大,競爭的企業卻很多,各自都想獲取最大的一塊,因此無序的市場競爭也導致企業紛紛加緊新建生產線。

  當然,不管誰之過,水泥產能的膨脹,帶來的惡果已經讓不少企業嘗到苦處。近年來,水泥企業間惡性競爭和低價傾銷事件不斷,是企業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變成了肥皂泡。最終搞亂了市場、搞砸了企業。同時,產能過剩也使全行業在調整結構、淘汰落后、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努力付之東流,更使國家和社會浪費了巨大的資源能源,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因此,控制水泥產能,已經成為上至中央高層下至黎民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

03

中小水泥企業上演倒閉潮

  據媒體報道,近日,全國多地水泥價格大幅下降,截止到2月23日,全國僅黑龍江地區的水泥平均價格上漲2元/噸,其余各地水泥價格每噸均下降10元以上,其中南方城市水泥價格下降幅度最為明顯,上海水泥每噸大幅下降35元。專家普遍認為,水泥價格的下降最先會殃及中小水泥企業,中小水泥企業的倒閉潮或將上演。

  多位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此次水泥價格的大幅下降實際上與此前發改委、工信部先后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條文有著密切關系,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及工信部發布《化解水泥、平板玻璃等兩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的工作方案》的“政策組合拳”成效明顯。

  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對記者表示,包括上市水泥央企在內,都將面臨大幅度調整,而對于中小水泥企業來說,更面臨批量倒閉的風險。

  南方地區某水泥企業負責人對記者坦言,雖然水泥價格每噸從數字上看只下降了10元,但水泥企業單筆交易總量一般都在百萬噸級別,因而總收益將因此減少千萬級別,而千萬級別的總收益減少對中小水泥企業來說可以說相當于“夢魘”。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劉長發表示,只有通過以價格為主要手段的市場競爭,強化市場的矯正和調節作用,讓那些沒有競爭力的水泥企業出局,才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04

產能如何“控”下來?

  有專家認為,過剩首先是落后產能的過剩,行業帶上這頂帽子是喜中之憂。如果沒有進入新世紀以后,以新型干法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和落后產能的淘汰,哪有今天這樣的水泥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和優化,所以今后淘汰落后依然是重要任務。

  新型干法的發展也要從“史無前例的大發展,快速發展,怎么發展也不為過”轉變到“深入,理性,有序的發展”,而且要從“以大企業以新建為主”,逐步進入“以并購重組,優化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為主”的路上去。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現狀可用“多、散、亂”來概括,解決問題,要拿出一些勇氣、要拿出一些政策、拿出一些智慧來。出路可以用6個字來概括:減量、整合、協同。

  所謂減量,是要通過種種措施把產能控制住、減下來。減量的方法,第一要繼續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小立窯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必須徹底淘汰。現在,一方面行業產量過剩,另一方面水泥生產線建設項目有增無減,不少地區還在上新的項目。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拿出勇氣,制定政策,把現在所有的新項目統統停下來。

  減量的另外一個方法是有組織地限產。所謂有組織地限產是理性的、有序的,有安排、有組織地適應“以銷定產”,這樣才會讓這個行業有穩定合理的價格,這樣才能夠減少庫存。

  所謂整合,就是要進一步推動大集團在區域市場范圍內的聯合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這是解決行業散亂、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的根本方法,也是全世界水泥行業走過的道路。    所謂市場協同就是強化自律,在行業協會推動下進行限產穩價,讓競爭有序化、適度化和良性化。市場協同的核心思想是以銷定產、限產穩價。

05

水泥行業的“突圍戰”

  雖然水泥行業危機重重,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處在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時期,像大家對調整房地產有諸多不同的看法。其實過去這么多年來中國階段性的調整已經進行過很多次,成敗得失要放到更大背景下去看。

  首先是剛性需求。中國經濟城鎮化進程加快將對水泥等建材產品形成強勁需求。房價過高是區域性的,從全國來看其實住房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大量中低收入者還沒有合適的房子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擴大住房供應量,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發展公租房。這樣,對建材產品的需求不會減少,反而增加,這就是剛性需求。

  其次,是供需趨于平衡。不僅國家高度重視“兩高一剩”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低碳化的可持續發展政策來限制新增、淘汰落后,水泥行業本身也在控制產量。一邊是減量,一邊是控制新增,買方與賣方市場開始轉變,從總量上供需關系趨于平衡,水泥行業將呈現出和前十年完全不同的發展態勢。

  第三,大企業主導市場。國家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在推動組織結構的調整,通過大規模的聯合重組,企業集中度不斷增加。大企業開始主導市場,成為健康市場的積極維護者。這改變了市場的競爭法則、市場理念,加快市場有序化發展,促使行業健康化和價值提升。

  現狀對于水泥企業來說有道坎,邁過去了前景一片光明,邁不過就要被淘汰,現實就是如此殘酷。那么,水泥企業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呢?有業內人士還給出了“四化”的建議。

  其一,高標號化。現在我國32.5水泥使用量占總用量的60%~70%,42.5水泥只占30%左右,這和我國經濟發展及建筑質量的要求很不匹配,更重要的是和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不匹配。混凝土的等級也很低,目前我國以C30為主,而發達國家基本是C50。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就可以減少10-15%的水泥和鋼筋用量,從這方面來說,推廣高性能混凝土不僅會給建筑業帶來革命,也會給建材業帶來深刻變化,所以我們水泥企業必須實行高標號化來迎接這場變化,這是水泥行業迎接低碳經濟的不二選擇。

  其二,特種化。政策限制導致企業不能擴大產量,那么不擴大產量之后,企業做什么?企業應該加大創新力度,大力開發特種水泥,使產品向多樣化發展。

  其三,商混化。全世界大的水泥公司都做商混和砂石骨料,一般本公司商混用量占水泥供應量的30%~40%,而我國水泥企業做商混的就很少,上規模的更少。如果能把粉磨站和攪拌站一體化,不但能延伸產業鏈,使水泥廠大規模進入商混,更能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可以確保混凝土質量。

  國家在整頓水泥行業的同時,也發現商混業在打亂仗,所以當淘汰完小水泥之后,還應該把水泥和商混大規模整合、重組、改造,讓商混作為水泥企業的最終產品出現,減少中間環節,節約生產成本,確保產品質量。這是水泥行業必須要走的一步。

  其四,制品構件化。水泥制品構件化是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的方向,水泥產品大型構件化、集成化、模式化,可以極大提高水泥產品的附加值。預制構件在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大規模發展,對于有效激活市場需求產生了重要作用。

結語

      為緩解水泥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近幾年不斷出臺措施,限制新的產能過快增長,同時持續淘汰落后產能。然而,在各地熱衷追求GDP和提高地方稅收的沖動之下,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要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要改變惟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采取切實的辦法消化過剩產能。比如,鼓勵和推廣使用高性能、高標號混凝土,擴大特種水泥和相關制品的市場份額,激勵水泥企業發展高端產品,擠壓低端產品的市場空間等等。通過市場機制、加強監管等主觀和客觀手段,在保障公平競爭的同時,盡快建立起一個優勝劣汰的、健康的制度環境。

我要說:
From: 驗證碼:
互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