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水泥行業危機重重,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處在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時期,像大家對調整房地產有諸多不同的看法。其實過去這么多年來中國階段性的調整已經進行過很多次,成敗得失要放到更大背景下去看。
首先是剛性需求。中國經濟城鎮化進程加快將對水泥等建材產品形成強勁需求。房價過高是區域性的,從全國來看其實住房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大量中低收入者還沒有合適的房子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擴大住房供應量,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發展公租房。這樣,對建材產品的需求不會減少,反而增加,這就是剛性需求。
其次,是供需趨于平衡。不僅國家高度重視“兩高一剩”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低碳化的可持續發展政策來限制新增、淘汰落后,水泥行業本身也在控制產量。一邊是減量,一邊是控制新增,買方與賣方市場開始轉變,從總量上供需關系趨于平衡,水泥行業將呈現出和前十年完全不同的發展態勢。
第三,大企業主導市場。國家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在推動組織結構的調整,通過大規模的聯合重組,企業集中度不斷增加。大企業開始主導市場,成為健康市場的積極維護者。這改變了市場的競爭法則、市場理念,加快市場有序化發展,促使行業健康化和價值提升。
現狀對于水泥企業來說有道坎,邁過去了前景一片光明,邁不過就要被淘汰,現實就是如此殘酷。那么,水泥企業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呢?有業內人士還給出了“四化”的建議。
其一,高標號化。現在我國32.5水泥使用量占總用量的60%~70%,42.5水泥只占30%左右,這和我國經濟發展及建筑質量的要求很不匹配,更重要的是和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不匹配。混凝土的等級也很低,目前我國以C30為主,而發達國家基本是C50。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就可以減少10-15%的水泥和鋼筋用量,從這方面來說,推廣高性能混凝土不僅會給建筑業帶來革命,也會給建材業帶來深刻變化,所以我們水泥企業必須實行高標號化來迎接這場變化,這是水泥行業迎接低碳經濟的不二選擇。
其二,特種化。政策限制導致企業不能擴大產量,那么不擴大產量之后,企業做什么?企業應該加大創新力度,大力開發特種水泥,使產品向多樣化發展。
其三,商混化。全世界大的水泥公司都做商混和砂石骨料,一般本公司商混用量占水泥供應量的30%~40%,而我國水泥企業做商混的就很少,上規模的更少。如果能把粉磨站和攪拌站一體化,不但能延伸產業鏈,使水泥廠大規模進入商混,更能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可以確保混凝土質量。
國家在整頓水泥行業的同時,也發現商混業在打亂仗,所以當淘汰完小水泥之后,還應該把水泥和商混大規模整合、重組、改造,讓商混作為水泥企業的最終產品出現,減少中間環節,節約生產成本,確保產品質量。這是水泥行業必須要走的一步。
其四,制品構件化。水泥制品構件化是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的方向,水泥產品大型構件化、集成化、模式化,可以極大提高水泥產品的附加值。預制構件在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大規模發展,對于有效激活市場需求產生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