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馬年春節前后,“北上廣”的逃離與堅守,再次成為漂兒們的心頭病。留下,住房、戶口、交通、環境、工作,樣樣壓力山大;離開,激情、希望、理想,樣樣都舍不得。
相對小城市,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我們可享受的資源豐富,工作機會多,競爭相對公平公正,但種種條件限制讓很多人難以感受到生存的安全感。如今,國家大力發展新型城鎮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市合理發展,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也許,我們的夢想已經不遠。
2014年2月第1期
甲午馬年春節前后,“北上廣”的逃離與堅守,再次成為漂兒們的心頭病。留下,住房、戶口、交通、環境、工作,樣樣壓力山大;離開,激情、希望、理想,樣樣都舍不得。
相對小城市,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我們可享受的資源豐富,工作機會多,競爭相對公平公正,但種種條件限制讓很多人難以感受到生存的安全感。如今,國家大力發展新型城鎮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市合理發展,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也許,我們的夢想已經不遠。
黃綺珊《離不開你》
你敞開懷抱融化了我,你輕捻指尖揉碎了我,你鼓動風云卷走了我,你掀起波瀾拋棄了我,我倆太不公平,愛和恨全由你操縱,可今天我已離不開你,不管你愛不愛我……
2013年,長相實在令人難以恭維、聲音卻極具特色唱功極強的黃綺珊出現在湖南衛視音樂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以一首經典的《離不開你》再次宣告了自己在樂壇無法撼動的至高地位。
《離不開你》的歌詞演繹的是感情的那些事兒,但絕不拘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音樂的共鳴比文字來得更直觀和強烈。在當下,唱著”離不開”的還有那些想走卻發現已經沒處去的漂泊者們。
每年春節都是一個節點,無數聚居“北上廣”的有志青年都在做一個決定:離開還是堅守?前幾年,“逃離北上廣”幾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意思是說大城市越來越不宜居,北京尤其難過。可是,這兩年的新聞卻是,原先逃離北上廣的那些人,現在又“逃”了回來。小編不得不感嘆一句:親,來回折騰有意思嗎,省點路費吧,老老實實找個地方奮斗就得了!當然,小編也只是調侃。說到底,北京確實是中國最好的地方,經濟、文化、政治高度集中,資源充足,包容開放,交通、住房、戶籍等種種“不好”與這些“好”折抵之后,依然讓我們有了說服自己留下來的理由。
逃離北上廣
無論是哪里的人,來北京北漂都有一個說起來極其嚴肅卻有些可笑的目的:實現理想,生活得更好。北京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呢?
就業機會多。許多逃離又逃回的人大多遇到了在二三線城市找工作難的困境。其實,一個地域的就業機會的多少取決于這個地區的經濟總量。這兩個是成正比的。近年來,鄭州、西安等二三線城市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相比之下,還是不能與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相提并論。二三線省會城市如此,其他城市就更別提了。
城市資源多。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資源就越多,無論是人力、物力、財力還是信息資源。地方政府也會大力建設市政工程,完善公共設施。為了提高經濟總量,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大城市的資源聚集效應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資源越來越多,機會就會越多,市民能夠享受到的實惠和方便也會越多。
公平。當你與你存在的世界不對等,那你們永遠不可能實現公平。但是,北京作為首都,大城市的包容與開放讓它為來尋夢的人盡可能提供公平的空間,這相對與小城市尤為突出。大城市拼錢,小城市拼爹。中國人很看重情面和交情,官場、生意場都是如此,人情脈絡越廣,做事越容易。小城市工作機會有,但太有“人情味”,什么都需要靠關系來打理,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得不到施展。大城市機會多,只要有能力就能勝任。這是地方城市比不了的。很多人報考公務員,愿意報考國家公務員而不愿意報考省級或者市級縣級公務員,就是因為國家公務員的選拔比其他級別考試更加公平公正。
大城市拼錢,小城市拼爹
沒有說理想,沒有說激情,只是說道說道作為大城市的北京可以給我們的東西,就已經讓我們放不下。北京,我已離不開你。
節前很多人陸陸續續回家了,有朋友感慨:帝都走了,北京回來了。等到初七,人們紛紛微博道別:北京,再見!
《離不開你》里說,我倆太不公平,愛和恨都有你操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于漂在北上廣為夢想奮斗的人來說,自己能操縱只是自己努力與否,是否要每天六七點就起床趕地鐵公交繞半個北京城上班,是否要每個周末上各種培訓班為自己充電,雖然這些努力能不能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回報尚不可知,但城市為了更好發展做出種種已經讓我們愛恨糾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記得初到北京的時候,身無分文的小編住在昌平的某個偏遠小村莊里,上班卻在繁華熱鬧被無數人憧憬的高大上地帶國貿CBD。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趕公交換地鐵,十三號線、五號線、一號線三條早高峰最繁忙的線路把我擠得現在都沒胖起來,直挺挺地要在車里站兩個小時無法動彈,終于到站下車可以喘口氣吃一口煎餅,發現早就涼得沒了溫度。
當然,換個地方住就能解決剛才小編說的問題。可是,房租、房價神馬的都是問題。北京到處都是租房賣房的廣告信息,就連公交站上都貼著溫馨青年公寓的出租帖。這已經不是海量的信息了,簡直是海嘯級別的。半條街能有三五家房產公司,居民區甚至能看到十幾家房產公司,幾家大牌公司恨不得把自己的門面店開到北京六環內的每一個小區。每個公司里的房產經紀人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表情一樣的著裝一樣的措辭,甚至讓人覺得就是把每家的員工隨機調換公司,日子依然沒有任何影響,反正除了招牌,其他的看起來都一樣。
聽說昌平都一萬六了,一年的所有窮游旅行的費用居然連個放板凳的地方都買不起。小編現在斗膽住在西三環,某天看到小區旁邊一中介的牌子,大大的畫紙上極丑的毛筆字,寫的是:驚爆價!180平米三居現價只要1180萬!心中默然飄過一句:我去!
房屋出租廣告
沒工作可以找,沒事業可以創,沒房子……親,那就使勁努力前兩項吧,不然找不到對象,撈不到媳婦,孩子上不了學,絲毫沒有安全感。對于廣大北漂草根來說,家=房子=寫著自己名字的房產證=安全感。生存的根本是安全感,而在這里安全感來自房子,沒有房子的城市讓人完全沒有安全感。
有人說了,那就買房唄。據了解,目前30歲以下的購房人占到了首次貸款置業群體的70%,且這部分人群的貸款需求多集中在80萬元以上,購置的房產越來越偏向于大戶型房屋。由于年輕人收入有限,儲蓄不足,舉家(甚至是舉兩家)之力付首付,年輕夫婦還月供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對于這一現象,有人認為與中國的民俗有關,中國文化重視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房屋作為“生產車間”,被重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對于外地人,你有錢甚至家里有錢,買房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戶籍制度的限制,讓很多有能力買房的人也心情不爽。因為北京規定,外地人要有在北京要連續滿五年納稅證明(指個人所得稅)或者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的社會保險證明。這期間如果斷繳納,對不起,只能重新算。買房不單單是錢的事。
外省人北京購房限制條件
北京除了住房,讓人忍不住吐槽的就是交通。秋天的一場小雨,就能讓你的上下班時間從一個鐘頭迅速竄升至四個鐘頭。四個鐘頭,飛機都能從北京飛到東京了。如果你每天花費2小時在交通上,1年算下來要用去30天了。3年的年假都耗在的公車上。
在這種交通境界的指導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以下這個段子:曾經有一個外國人,在北京三環路上跑著跑著,就得肺癌死了。
跑步跑到得了肺癌,也充分說明了除住房、交通等坤境外,北京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這兩年日益嚴重的霧霾。房子買不起可以租,交通太差可以早點出門,可是空氣太差你能不呼吸嗎!!
霧霾下的北京CBD
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讓北京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幸福指數越來越低,真的是傷不起啊!親,要不咱還是走吧。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在近日熱播的《我是歌手2》中,羅琦的這一首歌唱出了很多進城務工人員的心酸和眼淚。
新年過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再次踏上了年復一年的遷徙之旅,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留在家鄉,建設家鄉。對于他們而言,這樣或者那樣的選擇都充滿著無奈和迷茫。徘徊在城鄉之間,往前一步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配套設施良好,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北上廣,但買房,受教育、交通、住院樣樣難;后退一步是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的家鄉,文化,醫療、教育水平樣樣差。
但事實的情況是,進城務工人員進城,根扎不下;回村,心留不住。
在中國,進退兩難的每個個體構筑起了這樣的龐大群體,他們時而沉浸在仰望繁華都市所帶來的享受中,時而低頭思念起遠方的故鄉,如歌中所唱的那樣,“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每一個力量有限的人都構成了中國“人的城鎮化”建設的縮影。
進退兩難之間,龐大群體的遷徙折射出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怎樣的現實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0年~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由36.2%提高至52.6%。這個數據看似可喜,而實際上,城鎮化率不看戶籍,只要是居住在城鎮,享受城鎮服務設施的常住人口都算城鎮化人口。在數據上漲的背后是巨大的外來人口涌入大城市。
事實上,這樣的城鎮化僅僅是讓“外來務工者”進入城市,有了份能糊口的工作,“待”在大城市,這其實已經偏離了城鎮化建設的本質。
城鎮化的本質含義就是將進城務工經商的人們轉化為真正的城市居民。長期以來,農民雖進了城,但沒有改變農民身份,沒有享受市民們享受的福利和保障,沒有享受或很少享受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譬如子女就學、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等。
城鎮化本質
實際上,在我國,一本小小的戶口本承載了太多的社會功能,在很多大城市,沒有當地戶口本的流動人口和當地戶籍人口的待遇相距太遠,前者享受不到當地戶籍人口的大部分政策。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若要真正地推進人的城鎮化或者說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就是讓外來務工人員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這就要求,國家理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相應的醫療、教育等作為一個城市居民應有的福利和保障。
與中國相比,國外在城鎮化建設中又給了我國哪些啟示?
回顧歷史,以“城市”為核心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在發達國家也是有過這樣的階段的。英國也曾走入“城鎮化就是進入城市”誤區,大城市一度成為人們追逐的棲息地,好在,英國及時糾正了這些做法。英國的城鎮化并不是使鄉下人一窩蜂似的盲目涌進城市,而更多的是把原有的鄉村打造成城鎮,并在每個小城鎮都建設工廠、醫院、圖書館、學校、電站等硬件設施。
國外城鎮化數據
美國是全球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城鎮化率超過82%。美國城鎮化非常重視城鎮與農村的均衡發展。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城鎮化加速,大城市數量及規模迅速上升,出現了以東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區為主的三個大都市帶。但人口過度密集的問題也出現在這些地區。上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實行“示范城市”試驗計劃,對大城市中心區進行再開發,將人口分流到小城鎮。10年后,美國10萬人以下的城鎮人口增長了25%。在小城鎮建設中,美國注重整合各種要素,培育龍頭城鎮和城鎮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鎮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帶發展中,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均衡發展。同時,政府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戰以來,美國各級政府強化郊區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電力設施,為農村地區大規模投資建廠創造條件。政府農業部門還大力幫助農村地區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統,建立遠程教育和網絡工程等,農村生活方式實現了城市化轉變。
作為二戰后首個實現工業化的亞洲國家,日本城鎮化建設的經驗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日本的城鎮化進程,主要是依靠工業化的強有力推動。沒有大量日本工業企業的發展,就不會有眾多農民進城成為城鎮居民,國家也沒有錢進行城市建設。當然,政府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針對大城市發展過于集中而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出現“過疏化”的現象,日本政府在工業化成功后投入大筆資金在全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發展。
對比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我國的城鎮化還呈現出城鄉與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以及人口和產業集聚不協調的現象。總體上看,中國各個城市的發展,東部城市發展水平最高,東北城市次之,而中西部城市較低,呈現出明顯的“三級階梯”的特征。同時城鄉發展嚴重不協調,2007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到3.33:1,比2004年擴大了3.7%。最近一些年我們的城鄉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借鑒國外的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和城鎮轉移,提高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但若要真正地破解當前我國城鎮化所面臨地現實問題,迫切實現“人的城鎮化”。這就要求,首先,我國要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相應的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作為一名城市居民所應有的平等權利和機會,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破解中國教育、醫療、就業中違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不合理制度,讓新移民變成真正的城市人;其次,要逐步推進我國中小城市建設水平,逐步完善城市配套設施,為城鎮人口提供豐富的就業、教育、醫療資源,從而逐步緩解我國大城市中人口膨脹,交通、環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只有當政府不再通過設立眾多門檻來限制人甚至企業的自由時,企業和個人才能煥發出更多的活力。
實際上,要解決我國城鎮化建設中人的城鎮化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大環境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但我們能改變自己,因為無論是選擇逃離或者是堅守,都取決于每個個人的決定。或許,對于每一只有理想的小小鳥來講,穿梭于繁華城市的鋼筋水泥之間的每一瞬間都是幸福的,但事實上,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家鄉,都會有小小鳥的棲身之所,而對于小小鳥而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并不懈的努力。
Copyright © 2012 www.w9nm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環西路128號院諾德中心3號樓1508-1510 郵編:100070
聯系電話:010-8811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