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模式:PPP仍舊是基建助推利器
自2013年推動新一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改革以來,PPP模式在全國得到了迅速發展。2015年被稱為“PPP元年”,2016年被稱為“PPP落地年”。去年,中央發政策、地方推項目、社會資本接訂單,各領域頻頻發力,PPP在2015年取得的成績之上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已收錄PPP項目10685個,總投資12.7萬億元,項目涉及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工程、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鎮綜合開發、政府基礎設施等19個行業。
近期,國家發改委密集發布各領域“十三五”規劃,多部規劃中提到以PPP模式促進發展,其有望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PPP項目已經超過15萬億元,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刷新當中,對于傳統項目僧多粥少的局面,PPP項目的出現無疑給建筑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在當前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下,PPP將成為撬動財政的支點。2017年,被業內預測為“PPP業績年”,PPP項目將迎來落地高峰期,在帶動基建投資上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隨著PPP領域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和實務操作經驗的積累,PPP項目審批將會進一步加快、項目落地速度將會進一步提升、實際落地項目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寬、項目合作模式和回報機制也會更為合理。從發改委、財政部2016年推介項目發展趨勢來看,2017年PPP項目預計批復規?;蛟?萬億元以上。新一年,萬億藍海有望成為建筑企業角逐的戰場。
但就目前而言,建筑市場分化的大趨勢已經十分清晰,建筑企業能否有機會以PPP模式參與公路、鐵路、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出現明顯分化。央企、國企由于自身融資能力較強、資源整合能力較強,加之與地方政府長期保持著較為良好的合作關系,業已成為PPP項目的主力軍。不少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也以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但多數中小企業因為融資能力較弱、風險管理水平較低,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已然落后。
PPP模式下的投資項目盛宴已經來臨,建筑業中小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分得PPP的一杯羹,還需進行戰略調整。
發展方式:裝配式建筑將勢不可擋
2016年,對于建筑業工業化發展來說可謂是不平凡的一年。裝配式建筑作為行業邁向工業化的一大轉折,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也因此不斷迎來政策東風,國家層面及全國各地均設定了裝配式建筑的相關發展目標,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去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督ㄖa業化發展綱要》中指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到2025年,比例達到50%以上。隨后,裝配式建筑項目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開建。
12月26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其中提到,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推進裝配式建筑向前發展,確保實現“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目標任務。
裝配式建筑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業生產效率、減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決現場施工質量通病,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同時,裝配式建筑也是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選擇。
2017年元旦一過,不少省市緊接出臺與裝配式建筑相關的政策。繼1月4日北京市發布相關文件之后,短短一周內,湖北省、江西省、山東省等省市相繼發布相關文件。從各地文件來看,2017年各地預計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有很大提高,政策優惠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裝配式建筑在2017年可能迎來大爆發,施工企業應抓住市場機遇,結合自身情況選擇盡早進入并打開市場。
未來版圖:受益“一帶一路”,國際工程孕育新機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3 年多來,已經有 10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 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 500 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隨著國內總體投資增速放緩,拓展國外市場成為建筑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帶一路”政策正好為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發展機遇。據悉,其沿線60多個國家相當一部分正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其相關投資也主要投向了電力工程、交通運輸、房地產、石油化工、通信工程等領域,這對我國建筑企業而言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絲路基金、亞投行、中信保等多個機構也為我國建筑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相應的保障。
去年1—10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新簽合同額165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1%;企業在“一帶一路”的61個國家新簽合同額843.9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
今年“一帶一路”政策的紅利將進一步顯現。5 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中國建筑企業應把握此次機遇,創造新的輝煌。同時,海外基建工程訂單的爆發也將推動工程設備行業同步發展,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知名工程設備企業的海外步伐或將進一步加快,海外版圖也將進一步擴大。
技術手段:“互聯網+”讓信息化照亮建筑業
建筑業信息化是行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必然要求,對建筑業綠色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中國建筑企業信息化的現狀是大部分企業處在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趨勢很明顯。因此,目前來說,建筑產業互聯網行動已刻不容緩,建筑行業企業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升級信息化管理系統,加速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面向市場發展。
2016年9月,住建部印發《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旨在增強建筑業信息化發展能力,優化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建筑業發展深度融合。綱要提出,“十三五”時期,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大數據、智能化、移動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建筑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筑企業及具有關鍵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業信息技術企業。隨后,廣西、沈陽、黑龍江、云南、浙江、天津、濟南、江蘇、徐州、湖南、山東等各省市也出臺了相應推廣信息化的指導意見。此政策的頒布將加速推進建筑業信息化的進程。
BIM是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大手段之一。作為工程行業最核心的大數據技術,BIM能真正解決復雜工程的大數據創建、管理和共享應用等問題,在數據、技術和協同管理三大層面,提供了革命性項目管理手段。在BIM技術的支撐下,企業集團可以實現集約化采購、資金、周材和人員的調配計劃,精準控制企業運營,大幅提升企業利潤和運營規模,實現施工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