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內的保障房建設過于急功近利而導致漏洞百出,那么國外的一些國家的保障性住房早已積累了相當寶貴的經驗,值得思考與借鑒。
在國外,很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人口密度大、都市集中的地區,保障房早已成為了基本的社會福利。大約85%的新加坡居民居住在組屋中;荷蘭的主要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公共住房占住房比例的一半左右。就連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有約1/20的住房為公共住房。
研究一下發達國家的經驗就知道,保障性住房和市場經濟及經濟競爭力不僅并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
第一,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保障性住房鼓勵小戶型的集約居住模式,節省能源,保護環境。小戶型占城市住房的主流,就自然加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使得公共交通更有效率。
第二,“貧富混居”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保障性住房的大趨勢。像荷蘭這種治安相當不錯的社會,公共住房和商品房不僅在一個區里,而且混合在一個建筑中,連鄰居之間互相都不知道誰住的是公共住房,誰住的是商品房。不同階層的人自然而然地互相溝通,增加了社會的凝聚力。
第三,保障性住房覆蓋的人口比例要大一些。新加坡、荷蘭等國,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地區,通過保障性住房為中低收入階層提供了基本的居住條件,降低了生活成本,抑制了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反而會提高經濟競爭力。
當然,所有這些經驗,要有效借鑒,基本的前提還是在于保證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廉正性。面對屢禁不止的欺詐違規,政府不僅要加大清查力度,而且有施以嚴刑峻法之必要。總之,保障性住房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石。保障性住房若管理不好,政府恐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