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審計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結果。近日,全國多地政府也披露了關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審計結果。多地審計結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三大問題:十幾萬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數以百億元建設資金被閑置,數以萬計的人員騙取保障房資格。
另外,審計署的審計發現,至2015年底,全國有748個市縣結存結轉安居工程專項資金603.55億元,相當于當年總投入的3%,其中478.6億元閑置超過1年。據報道,有的地方以財政困難為由,向上級要來了錢卻沒辦事。廣東1個市收到上級財政補助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6.41億元,卻閑置超過1年。一些地方則把“借來的錢”閑置。
國家審計署和各省的審計報告里的一組組數據讓人揪心:住不起房的人對保障房望眼欲穿,卻有19萬套保障房被空置浪費;騙房、騙補盛行,5.89萬戶不符合條件的城鎮家庭違規享受保障房3.77萬套,補貼超過6000萬元;通過各種途徑找來的“安居錢”,卻有478.6億元躺在賬上睡了一年大覺;地方上套取挪用安居專項資金,貨幣化安置數據不實,虛報抵頂任務量的案例比比皆是。
實際上,保障性住房大量空置早已見怪不怪,從此前全國一些省份的審計結果來看,“有房無人”的保障房閑置問題已非常普遍。其中,情況最為嚴重的是貴陽市,該市不僅空置的套數高達30855套,占了所有被通報省份中的一多半,而且這些保障房全都沒有分配。
多年來,保障房建設一直是中央政府力推的重點。但是近年來,保障房頻頻露出各種問題,本是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保障房屢遭尷尬,“民心房”為何傷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