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高下
德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勞倫斯在1999年提出了“大廈建成,經濟衰退”的“摩天大樓指數”,亦即著名的“勞倫斯魔咒”。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魔咒都一一應驗。當然,“勞倫斯魔咒”并非巧合,繁榮時期的信貸寬松、土地價格飆升和過分樂觀預期所導致的最直接結果便是摩天大樓,這些促成摩天大樓建設的因素同樣是導致經濟危機的因素,而大廈建設用時又恰好與危機發酵時間相近,才有此一說。因此,“勞倫斯魔咒”更多的是一種預警,“摩天大樓熱”同時也是信貸過剩的信號。
有人指出,世界最高大樓的開工建設與商業周期的劇烈波動高度相關,大樓的興建通常都是經濟衰退到來的前兆。這一后來被稱為“勞倫斯魔咒”的惡性循環,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此魔咒中呢?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中國經濟本身的增速在全球屬于一枝獨秀,即便是2016年中國GDP增長預計將放緩至6.5%-7%之間,但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對全球經濟貢獻也是最大的。
宋清輝強調,盲目建設摩天大樓確實有可能會將中國經濟拖向深淵,但是若在建設之前做足前期準備工作,并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項目總體策劃,建設摩天大樓總體而言可能利大于弊。在國內不少成功轉型的城市,核心CBD的遷移往往都是由摩天大樓推動的。而中國的一些城市完全具備建設摩天大樓的實力和能力。
“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央領導層會更加重視經濟質量而非數字的改變。磨刀不誤砍柴工。只要轉型升級到位,供給側改革獲得實際成效,我們有信心看到中國經濟在數年后再度實現高速增長。”宋清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