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面大家提到了那么多的弊端,那么,中央為何不讓城市再建封閉住宅小區呢?《意見》給出了解釋: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也就是說,中央的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
在中國不少二三線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暴露出了交通擁堵的問題。單靠主次干路、一環二環來疏導交通是遠遠不夠的,正如人體不僅需要大動脈,還需要密布全身無數的毛細血管,才能保證正常機能的運轉。
可以說,城市的一味擴張和從前的規劃建設模式已經讓決策者看到了弊端,并形成了清醒的反思,為了避免大城市擁堵不堪的毛病再在其他地方發生,中央明確態度,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打破城市條塊割裂的現狀,促進“微循環”。
案例:成都的“小街區規制”試驗
今年1月,較早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
作為其首府的成都,則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從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區和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在內的九大片區,將按照“窄道路、密路網”的標準打造成一種開放式的街區模式。
根據當地規定,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約50畝左右;道路網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寬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實現公交站點半徑300米基本滿覆蓋。這種街區模式被成都稱為“小街區規制”。
延伸:街區制的短板
街區制并非沒有缺點。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街區制由于使得居住區樓下的車流增加、車速更快,增添了交通安全隱患,同時加大了居住區的噪音干擾,會一定程度降低市民居住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因此,在規劃過程中,街區單元尺寸的大小控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