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超高層,建成而不能使用,再花費巨資拆除,不但在國內沒有先例,在全球恐怕也屬罕見。就安全的角度考慮,拆除確有必要,但由此造成巨大的人力、財力、時間的浪費。 拆,難,不拆,隱患更大。不少天津房地產界業內人士認為,趙晉留下的這些項目如果不拆,將會在未來帶來長久麻煩。他利用關系違規營建的不少樓盤早已成為遺禍,相比于拆除所需的花費,未來對這些項目的修整和治理將更加勞民傷財。
一度呼風喚雨的趙晉父子建立起的龐大房產帝國早已倒坍,但他們留給天津門臉上的這塊爛瘡如何處理,正在考驗天津市政府的智慧和決心。
不僅僅是天津的水岸銀座,短短兩個月內,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標性建筑“倒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僅僅一個月前,西安市一座1999年封頂的118米高樓被爆破拆除,成為“中國第一拆”;幾乎同時,鄭州一座2010年建成的天橋,因與當地地鐵工程存在矛盾,被整體拆卸。
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然而,不少建筑壽命與之相差不少。
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估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積約為4.6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計算,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導致的浪費就達4600億元。而該研究院對2001年至2010年公開報道的54處過早拆除建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不合理拆除的竟高達90%。不合理拆除中,因商業利益、形象政績等原因嚴重不合理拆除的占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