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比稿”形式,與強盜邏輯般的“免費設計”,如出一轍,因而設計圈人士看到 “拒絕比稿”(Say no to spec)短片,大多會有種異常清晰的熟悉感。
在眾多行業中,商家不屑理會“比稿”這種欠揍行為,或溫文爾雅地將此甲方“請出去”,或簡單粗暴地讓其“滾出去”。總之,離遠點,不伺候。既然如此,可想而知,在這些不屑“比稿”的行業中,“比稿”無立足之地,只能灰頭土臉地消失。
但,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設計師們包括混廣告圈、建筑圈、室內圈、服裝圈等等圈子的設計師,對“比稿”行為卻已經習以為常了。
以建筑圈為例,建筑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就成名于以“比稿”著稱的“招投標”競賽。2015年7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修改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建設計劃。也就意味著扎哈·哈迪德為東京2020年奧運會設計的主場館方案,即使打敗了一個個競爭對手,即使投入建設后,依然被棄用了。
而之后扎哈·哈迪德事務所公開了一些相關設計資料:一段23分鐘的視頻以及一份91頁的報告。極有可能,這些只是扎哈·哈迪德事務所對此次“招投標”競賽付出的冰山一角,也只是一個設計單位無緣標的項目的個別事例。但那些之前被扎哈·哈迪德擊敗的方案,又承載了多少設計師和設計單位的多少時間和精力。
管中窺豹,一次次的設計“比稿”, 理所當然地消費了設計圈的很多智慧。特別注意,是免費消費。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那么多的設計師還要參加“比稿”,他們是傻的嗎?
設計師,當然不傻!只是各有各的小心思。
我們試著猜一猜,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設計師大多存在僥幸心理,不會想到自己會是落敗者;
二、所謂恃才傲物,有些設計師的確自信到可以完敗競爭者,取得最終設計權;
三、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有機會就去試試;
四、這么大的項目,這么高的設計費,如何不心動;
五、不排除存在一些有情操的設計師,只是對某個或某類項目感興趣,無奈,只能“比稿”。
所以說,“比稿”的市場,是設計師創造出來的,這樣的甲方,是設計師“慣”出來的。一旦“比稿”形式被默認,這種利益天平完全偏向甲方、選擇權完全掌握在甲方的形式,甲方不積極采用并廣泛推廣的話,才是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