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有經費,改善校園環境,本無可厚非。在硬件設施上為學生創造更加舒適的學習生活體驗,也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學校是否有必要修建得如此富麗堂皇、過度裝修會不會造成浪費的擔憂?公眾有自己的選擇立場。
對支持派來說,校園美麗沒有錯,學校豪華更無原罪,恰恰是校舍破舊、設施不全的學校才真正愧對家長和學生。在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只要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資金再多也值得。關鍵性的問題是,教育是公共事業,是社會公益性質的象征,它代表的,是每一個有權利來就讀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的權益。公共事業的品質,怎么豪華都不為過。因為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的被重視,是公民價值的被提升,是公民的尊嚴、體面以及幸福的載體。
而對反對派來說,“最好”的學校應該是最安全、最堅固,而不是表面上的“最豪華”。可現在倒好,豪華建校之風在各地愈演愈烈,顯然已經與“最好”的初衷背道而馳。更何況,豪華學校反而不利于培養吃苦教育。都說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難道我們要培養溫室的花朵?
其實,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已經發出關于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校舍不得搞豪華裝修,堅決杜絕“豪華校門”、“豪華辦公樓”、“豪華賓館”和“豪華電梯”等。
在爭議背后,在改善條件與豪華裝修之間,還有很寬的適中選擇。或許,高校的建設目光,應該從所謂的土豪裝修轉移到充滿活力的創意設計以及簡單粗暴的優質實用上來。在聚集了大量年輕人的領地上,一座富有創意的特色建筑,遠比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得來的贊揚與目光多得多!一座教學設施齊全能可持續利用的堅固大樓,遠比歐式美式的外在框架來的實在。攀比也好,吸引生源也好,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也好,校園的所謂“壕”裝修,與其花費在金碧輝煌的材質上,不如花心思在創意與細節的改造上。真正的豪華裝飾,不是徒有其表的外在模式,而應該是物有所用的革新與創造。
遠望國外,英國最高建筑獎斯特林獎頒發給一所改建后的中學。獲獎的本特伍德學校項目,被評委們認為是所有提名者中完成度最高的,“充分展現建筑師能對社會所貢獻的精湛技藝”。 在設計中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還如此評價這所學校,“建筑的整體表達是如此有力而個性鮮明,更像一所大學,而不僅僅是中學了;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生們也會有著與之相應的行為和表現。”近看國內,也有諸如鄭州四禾美術學校這樣將綠皮火車改建成宿舍寢室的創意典范。這些特色而直接的創意秀,迎來的必然是一片贊揚。
大學的精神,從根本上說,體現在學校的育人細節中,學校是否重視學生的權利,關注學生的需求,努力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同時創造人性化的校園生活環境,這是觀察大學辦學措施的出發點。在建立人性化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方面,遠遠不是光有豪華的外表就夠的。
衡量一個大學的好壞,不在價格,而應在價值。大學需要外表,但大學更需要精神內核。從建筑裝飾中體現的精神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大學精神的一個展現。我們當然期待能有更多軟硬兼備的優質大學涌現出來。但是,在軟件設施還不完善的時候,或許,適度的裝修,才是大學建設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