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般定義上講,植入式營銷是指將品牌或產品及其代表性的視覺符號、內容策略性、技巧化地融入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游戲、文字內容或者其他載體的內容之中,通過場景的再現,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留下對品牌、產品印象,達到營銷之目的。
家居品牌頻頻“觸電”,出現在影視劇中,一些人反映是因為“老板錢袋子太滿了”、“蹭人氣混臉熟”、“押寶式植入”等等負面評論層出不窮,但是在都提出異議的時候,是否看到了將加劇廣告植入影視劇中,所得到的巨大的收益呢?
從明星代言帶現在的植入式廣告,筆者認為,這種變化更多是營銷方式上的推成出新。植入的方式能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其實植入式營銷的本身與廣告的作用異曲同工,但它精彩的地方在于不同企業品牌對于產品推廣的表現形式上。
在影視作品中,植入式廣告已經十分普遍,觀眾對于“被廣告”也早已習以為常,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觀眾對廣告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自然流露的廣告表示欣賞的同時,對一些過于“唐突”的植入式廣告也感到厭惡。
所以,針對家居品牌的廣告植入,筆者認為要注意是否“合身”的問題。
首先,家居企業運用這種植入式廣告方式改變了以往只是贊助、冠名等的低調宣傳方式,順利從幕后登上了臺前,實現了家具企業的華麗轉身,改變了人們對家具企業以往“默默無聞”的印象。
隨著這兩年房產形勢的微妙變化,家居業深受影響,眾多紛紛狹路殺入市場。在宣傳手段上,媒介傳播毫無爭議是短、快、準的必殺計,網絡門戶、平面媒體、戶外高炮、影視劇,乃至網絡視頻廣告投入均不同程度地徘徊在家居大佬們的財務帳單上。
但同樣要注意的是,想要“華麗轉身”似乎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植入廣告往往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能從幕后“轉身”到臺前的家居品牌也只有上面提及的索菲亞衣柜等這些大品牌大企業,檔次稍遜的家居企業似乎“后勁不足”,無法實現“翻身”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