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國,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記者日前在調研中發現,我國建筑幾乎在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使用,再到拆除和廢棄物利用的每個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資源能源“浪費黑洞”。專家指出,規劃設計有貪大求洋之嫌,許多建筑淪為外國建筑師“試驗田”。由于各項建筑環節的節能標準偏低或滯后,帶來了長周期的巨大浪費。(3月23日《經濟參考報》)
規劃浪費是建筑浪費之源,其重要特征就是“貪大求洋”。但需要指出的是,建筑項目設計面向國際招標,采用國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方案,并不等于會直接帶來高造價、新奇怪異建筑的結果。并且,許多建筑淪為外國建筑師“試驗田”的現象,也不能解讀為國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毫無職業操守,對待中國項目應付了事,更多的應當討論如何加強國內建筑規劃和項目管理質量。
美國、法國等國的一些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和建筑師,要價高于國內設計機構和建筑師,也高于其所在國的行價,這完全正常。擁有國際知名度的知名建筑設計機構和建筑師,通常有過多項代表性的杰出作品,行業和社會反響較好,報價高于同行,并不奇怪。報道轉述了一位國內專家的吐槽,“外國設計企業卻開出總造價10%以上的‘天價’,遠遠高于2%的行價”,這其實是毫無道理的。如果要控制建筑設計成本,完全可以設置一個約束性的上限。設計方案高于項目總造價10%,也完全可能就值這個價,同樣,很多低于總造價2%的設計方案,其實也是“注水”的結果。
有名的建筑師總是想突破自己,避免復制過去的成功,樂于嘗試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藝,一些作品短期內難以被公眾所接受,卻最終扭轉了行業和社會看法。埃菲爾鐵塔曾被視為整個巴黎最為丑陋的建筑,而今卻成為了巴黎的最顯著地標。
也就是說,不能簡單輕率的否定引進國際智慧,特別是引進獲得國際公認、有著較高行業地位的知名建筑設計機構和建筑師的設計方案的做法。不能以反對“貪大求洋”為由,大開歷史倒車,限定建筑設計招標的選擇范圍。當然,在相關建筑項目面向國際招標過程中,對國際國內機構、建筑師確實應當一視同仁,如果項目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元素,又要注重節能環保,則應在招標時明確提出,不能因為部分招標對象名氣更大就放棄項目招標要求。
實際上,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凡有點名氣的建筑家、建筑師,都跟推崇奢華、大量使用昂貴建材、無謂擴大景觀面積、盲目追求外觀新奇等做法保持著距離。一些引進了知名設計機構、建筑師的建筑項目,最終趨于新奇怪異、造成大量浪費,其實也因為業主方的定制需要,跟規劃、建設部門把關不嚴也有關系,把板子打在設計機構和建筑師身上是不負責任的。
至于報道提到的我國建筑其他環節存在巨大資源能源“浪費黑洞”的問題,這應當歸于建筑節能強制標準的偏低滯后。近年來,我國的建筑節能技術研究取得較大進展,涌現出多項建筑節能的實踐措施手段,卻未能及時上升為全國性強制標準,建筑業的產業化轉型提升進度明顯滯后于制造業,并因此造成一大批新建項目采用過時、畸低的建筑節能標準。有關部門推動不力,難辭其咎。
文/鄭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