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第一高樓所在的長沙望城區回龍村,一直往東40多公里的長沙縣經濟開發區內,遠大城是這里的地標。每個出租車司機都知道,“噢,那個‘金字塔’,那個張躍的‘國’!”
1960年出生的張躍,郴州師范美術專業畢業。24 歲那年,他辭去美術老師職務,干起了“個體戶”。他說自己比較順,什么賺錢做什么,賣膠卷、賣摩托、干裝潢、做貿易、開咖啡館,“一直在郴州小城里轉悠”。
1988年,弟弟張劍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畢業后,兄弟倆以3萬元注冊成立“遠大熱工研究所”,很快發明了擁有專利的無壓鍋爐,僅技術轉讓費就賺了近百萬元。
1992年,張氏兄弟移師長沙創辦遠大空調,推出遠大的主業產品——非電空調,不用氟利昂,不用電。在電力極其短缺的上世紀90年代,遠大迅速躥升,直燃機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全球直燃機型中央空調的市場份額一度超過90%,產品賣到了80個國家。
上世紀90年代末,正值遠大巔峰之際,弟弟張劍似乎看到了非電空調的“天花板”,擬與日本三鈴公司合資做整體浴室,走“多元化”路子。這遭到了張躍無比堅定的抵制。在他的理想中,“不多元化、不負債、不上市”是重要的原則。
張躍開始不斷探尋商業的本源與自我實現的途徑,并著手建設遠大“精神潔癖”一樣的文化體系。許多人至今還能津津樂道地背誦該企業的“七不一沒有”道德底線:不污染環境、不剽竊技術、不蒙騙客戶、不惡性競爭、不搞三角債、不偷稅、不行賄,沒有昧良心行為。
1997—2003年時期的遠大,雖不是中國規模最大民企,銷售收入徘徊在20億元左右,但總能搶占“中國民企納稅榜”前三強的席位。
1997年,張躍購買了一架賽斯納公務機和一架貝爾直升機,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私人飛機的民營企業,名噪天下。
沒有人懷疑張躍的成功,人們更擔心他是否走得更遠。
1998年,張躍與弟弟張劍“分家”,后者成立遠大住工,成為國內最具實力的住宅工業化生產企業。同年,張躍“出走”湖南。事情導火索是:沒有事前告知遠大的前提下,長沙市有關部門修建的三座高壓鐵塔“可能”影響了張躍的飛行以及遠大城的唯美景象。
多方協商無果后,張躍將總部搬遷至北京,湖南當地政府曾表態,“不緊張、不敏感、不強留”。遠大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2009年,遠大總部從北京遷回長沙。對于總部搬遷一事,張躍盡力回避本刊記者的提問,認為“太敏感”。
張躍變得“溫和”了,他開始重視企業與政府的關系。
十余年來遠大的發展速度并不理想,“被技術綁架”多年,張躍的“企業領袖”稱號似乎早已被人取代。
“過去是‘企業領袖’,將來也是,大家都在學習我們。”張躍說,除追求更高的利潤率外,企業應該追求健康的發展,追求更高的境界,滿足更高的需求,“所謂‘領袖’,我認為一是要堂堂正正做人,二是滿足自己的樂趣。不創新,我就沒有樂趣。持續的樂趣是一切工作都是你發明、創造的,甚至是你的管理制度、生活方式。”
在遠大,小超市無人值守、購物自取,員工宿舍房門夜不閉戶,員工食堂三餐免費,食材基本來自于遠大農場自種的有機食品。既不接受同行業的員工跳槽到遠大,離職的員工也永遠別想再回來。公司甚至還要求,員工談戀愛要向公司匯報;員工如果未經公司同意就離婚,會被開除。
遠大的每個細節和每項規章條文,更展現出堂吉訶德式的道德理想。張躍說:“商業也必將回歸道德本質,必然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起來改變。”
遠大不得不面對日益殘酷的商業現實。非電空調“橫掃”全球沒有競爭對手,規模卻陷入停滯;空氣凈化機技術無懈可擊,但銷售業績卻波瀾不驚。
有批評者則指出,張躍的種種偏執阻礙了遠大的發展,讓遠大似乎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不能游刃有余地面對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
“大概從2008年或者更早一點,我也曾懷疑過。”張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