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筑巢獎頒獎盛典將于9月26日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盛大舉行,屆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資深室內設計師、副會長、設計委員會主任鄭曙旸先生作為演講嘉賓,將針對第五屆筑巢獎和中國設計做出精彩發言。
鄭曙旸教授作為中國室內設計界的權威人士,在筑巢獎戰略合作媒體筑客網2014年主辦的《名師講堂》系列講座上已做出了三次精彩的演講,主題分別為《住與宅》、《室內設計與文化復興》、《設計文化的復興》,在第五屆筑巢獎頒獎盛典的演講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鄭教授的精彩觀點。
鄭曙旸教授
設計思維需要“引進來”,但更要“傳下去”
鄭曙旸教授認為中國的古人對于“住”與“宅”的關系早就有了深刻的頓悟,古人通過中國的古詩,表達了生命本真狀態的審美意象:“天地萬物山水之境皆于心”。同時,鄭教授也強調: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不同的社會形態,必然造就人的不同居住理念,中國設計師們要對中國的文化進行深挖,要把中國的文化精髓傳承下來,不要一味地肯定西方設計理念,要去分析它是否適用于中國人自己的情況。
鄭曙旸教授針對室內設計與文化復興課題做精彩演講
社會對建筑設計影響深遠
鄭曙旸教授表示,今天所作的一切設計,當哲學宗教觀影響到社會和政治觀的時候,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奴隸社會奴隸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所以可以看到那么宏大的建筑。中國封建社會遵循儒家的三綱五常,是絕對均衡的原則,也是循規蹈矩的裝飾手法,要有秩序,今天可以看到的就是故宮,供給皇帝使用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決定社會地位,人的私有空間高大上,公共環境反而不是,因為人和人是平等的,公共環境重實用。
鄭曙旸教授接受媒體采訪
室內設計要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室內設計其落腳點更側重于社會,設計的本質是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所以,室內設計與傳承創新,就是觀念層面傳承系統、綜合整體哲學觀,回歸到我們祖先最精華的部分。技術層面創新以人的行為心理為導向的設計觀,尤其是室內設計,什么行為導致什么心理來進行設計,樹立正確的觀念是最關鍵的。
觀念的建構在于意識轉換,一個是從產品到環境,是物質層面的;一個是從封閉到開放,是思想層面的;還有從開放到可持續,是發展意識。建筑和室內設計是反應意識形態,評價的時候也應該從意識形態高度評價,所以,設計者的責任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是最高標準,是設計服務的管理層必須嚴守的決策底線。
鄭曙旸教授的深刻剖析和講解,觀點獨到,對提高設計師的思想和技巧有很大幫助,相信鄭教授在第五屆筑巢獎頒獎盛典上的演講會更加吸引人,為頒獎盛典帶來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