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投資對社會資本進一步放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今年前4個月,鐵路投資增速是42億元,同比下降了35.8%。其他的像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也只有874億元,同比僅增長1.7%。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投資是446億元,同比下降8.4%。
6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實施意見》政策說明,對于鐵路投資等對社會資本放開,做了進一步政策安排。
該說明指出,項目的運輸管理方式應由企業自主選擇,支持有條件的項目實行管內自主運輸調度,充分保障企業的運輸自主權。
針對鐵路項目一般自身收益不高、投資回收周期長的特點,國家發改委的文章指出,利用采礦權、特許經營權等進行擔保貸款,探索利用鐵路運輸、土地綜合開發等預期收益進行質押貸款。
另外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以及項目收益債、可續期債券和上市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劉奇洪指出,關鍵是現在民企投資都是追逐利潤的,現在像地鐵和一些鐵路短期都沒效益。“不像北京等大城市有客流量支撐,一些小城市要民企投資高鐵和地鐵很難。”他說。
鐵路資深規劃專家張江宇指出,鐵路投資的問題在于鐵路清算制度沒放開,也就是單個項目的獨立核算很難做到,因為全國鐵路是一張網。另外地方政府以及鐵路總公司,也不是特別愿意把某一路段交給某一個投資公司去做,因為這涉及未來的管理障礙,比如過車的談判。
他建議,鐵路投資可以拆分來做,比如車站的投資,沿線配套的設備設施,甚至機車都可以分包招標投資,機車也可以交給機車租賃公司來做。
現在鐵路土地可以抵押,這有利于民企投資后融資。但是民企即使是投資車站,也要考慮規模總量問題。“商業化規模不能太大,超出當地的需求,也很難盈利,難以吸引到民企來投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