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 要聞 > 行業要聞 > 正文
【兩會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陳華元:加強我國建筑業減碳工作!
來源:建筑時報    時間:2022-03-09 10:18:01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由于建筑業具有體量大、鏈條長、環節多、精細管理難的特點,在碳減排目標約束下,與先進制造業相比,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程度還不足,低碳化發展刻不容緩又任重道遠。

微信圖片_20220309101812.png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原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

  加強我國建筑業減碳工作

  “由于建筑業具有體量大、鏈條長、環節多、精細管理難的特點,在碳減排目標約束下,與先進制造業相比,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程度還不足,低碳化發展刻不容緩又任重道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原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在《關于加強我國建筑業減碳工作的建議》中說。

  陳華元介紹,受碳達峰頂層規劃不完善、建材碳排放因子不明確、土木工程材料發展滯后、建筑拆除量大導致平均壽命不足等因素制約,建筑業成為碳排放“大戶”。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統計,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49.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量比例達到51.3%。對此,他提出4個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建筑碳排放監測與核算制度。加快完善各級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的組織建設和運行機制,制定“覆蓋全面、邊界清晰、科學合理”的建筑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基本框架,統一國家、地方建筑碳排放核算口徑,確保各級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運用物聯網、可視化、CIM、區域反演等多種技術,探索建立城市-園區/社區-建筑物-設備等多層級碳排放精細化監測網,制定全國建筑碳排放監測、核算統一標準,開發多層級建筑碳排放監控系統,實現建筑碳排放“可監測、可追蹤、可考核”。

  二是加快構建建筑產品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建議由各地區政府主導,牽頭聯合建筑行業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打造低碳產業聯盟,跟蹤重點建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出臺并定期更新各區域建筑產品(建材及裝配式部件)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推行低碳建筑產品政府備案制,發布碳排放限額要求,從源頭鎖定碳排放量。

  三是加大低碳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研發力度。面向城市大規模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發展的新階段,減少大拆大建、延長建筑壽命就是最好的減碳方式。存量及增量建設項目的延壽都離不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要打破傳統思維理念,重視并加大土木工程材料研發工作,重點聚焦高性能、高耐久、長壽命、就地取材及資源化利用。

  四是完善區域分布式清潔能源運營管理制度。建議在未來存量項目提質改造和增量項目用能優化工作中,要更大力度推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要加快制定節能改造及用能優化技術標準及評價體系。考慮到大面積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將受到區域人口、工業規模限制,大量清潔能源需要進行儲能、調峰及調配,建議以大型園區、社區為載體,鼓勵代建代管代營一體化的承接模式,探索完善區域分布式清潔能源投建管相關立法和管理模式。

  規范我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

  “如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找到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充分挖掘和發揮歷史文化街區價值,讓歷史文化街區延續文脈、留住鄉愁,需引起廣泛重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原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在提交的《關于加強規范我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建議》中說。

  截至目前,全國共劃定了歷史文化保護街區970片,確定了歷史保護建筑4.27萬處。隨著時間流逝,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在風吹日曬中受到腐蝕,基礎設施落后,與城市整體面貌格格不入;部分地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不足,甚至出現一拆了之、大拆大建的破壞行為。

  究其原因,陳華元認為:一是系統規劃不足,二是資金保障不到位,三是監管機制不完善,四是改造保護機制不健全。為最大程度保護并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遺產,讓城市文脈融入現代生活,他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加強系統規劃。建議各省市住建部門聯合文物保護部門,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的基礎上,推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歷史文化街區認定標準,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落實“應保盡保”,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產業布局等統籌規劃,增強功能性改造保護,凸顯地域文化特色,讓城市延續文脈、留下記憶。

  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建議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修繕項目給予專項支持。探索實施“城市改造更新專項債券”,將土地出讓收入一定比例用于城市更新項目。建議各省市地方政府加快制定相關稅費、金融支持政策,探索以商業營收彌補模式引入銀行信貸資金、社會資本等用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如針對一些具有歷史底蘊、具備文化旅游開發潛力的老街,可最大限度保留和修繕古建筑,引入文創、民宿等業態,打造文旅熱點,并通過轉讓經營權等方式,為社會投資方提供盈利空間。

  三是健全監管機制。建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加大監管力度,根據歷史文化街區的特殊性,建立專家組定期巡回督導、社會公眾監督、第三方或志愿者巡查、媒體監督等綜合監督機制,在改造規劃、實施、運營各環節廣泛聽取民眾及專家的意見建議,鼓勵居民參與監管。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破壞歷史文化街區格局風貌、拆除或異地遷建歷史建筑、盜賣歷史建筑構件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進一步震懾違法違規行為。

  四是完善改造技術標準。建議各省市規劃部門加快出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提升統一技術標準》,突出“修舊如舊、建新如舊”改造原則,對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及構成整體風貌的道路、街巷、院墻、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要明確具體改造技術技術標準。尤其要注重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古建筑修復數據庫和檔案,以預防各類人為和自然因素對歷史文化建筑帶來的不可逆影響。建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健全運營維護機制,推廣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建管合一”機制,推動改造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的全產業鏈整合,保障修建結束后的建筑保護工作,加強長效管理。

  五是促進文化和商業共贏。堅持文化保護、挖掘、展示相結合,充分挖掘和弘揚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打造更多特色文化IP,打造更多豐富多彩、傳承記憶的文化場所,讓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讓人民在生活中觸摸歷史,感悟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堅持歷史風貌保護與區域功能重塑、產業轉型升級的高度融合,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原住居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價值,積極導入新業態、新功能,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娛樂、時尚、美學、社交、商業等功能,讓老街區、老建筑重新煥發生機,提升地區經濟活力。

  加強我國建筑物外立面安全管理

  “全國各地建筑外墻面脫落、高空墜物、意外失火等事故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傷害,而外立面安全管理職責相互交叉、責任主體不明的問題又為事故追責產生了不利影響。”為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原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提交了《關于加強我國建筑物外立面安全管理的建議》。

  陳華元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關政策規范制定較晚,頂層設計不夠;二是管理責任單位不明確、權責不清晰;三是建造質量把控不嚴,傳統材料老化速度快;四是附著設施違規搭建情況較多,容易產生安全隱患。

  為筑牢建筑物外立面“安全鎖”,守護居民“頭頂的安全”,陳華元提出4個建議:

  一是完善相關規定規范。建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綜合調研基礎上,對建筑外立面及附著物的安全管理、外墻面磚應用限高標準規范等盡快制定指導意見,推動各地政府結合實際制定地方規章,厘清規劃、建管、建造、施工、消防、物業等各環節責任,明確“誰來管”“管什么”。參照各地現有的標準規定,建議外墻面磚應用限高以20層(60米)為宜,提高建筑裝飾安全度。

  二是明確外立面安全管理責任主體。建議各地政府結合《民法典》的施行,出臺政策條例明確外立面安全管理責任人和各方主體責任。明確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的所有權人是建筑物外立面的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考慮到房屋出租、物業管理等一般情況,可由所有權人委托物業服務企業管理建筑物外立面,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和物業的使用性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外立面脫落。建議由各級城市管理部門作為建筑物外立面管理的第一責任部門,重點抓好日常隱患消除、巡檢巡查、違章建筑強制拆除及事故責任處理等工作。

  三是強化設計、施工及使用的管理監督。建議國家和地方住房建設、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應強化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對新建、加建、改建、擴建建筑外立面的安全設計責任,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進一步強化工程質保期內施工單位對建筑物外立面的保修責任,明確因工程質量不符合標準規范或合同約定導致在合理使用期限內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需承擔賠償責任,且質保期結束前應確保建筑物外立面安全合格或整改合格后再移交相關責任人。規定新建建筑需設置附屬設施需加強安全論證并辦理審批手續,對未經批準或不按批準方案擅自改變外立面裝飾材料和附著物的,由城市管理部門限期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予以行政處罰。

  四是強化安全隱患定期排查。建議由城市管理部門牽頭定期組織建筑物外立面安全隱患排查,重點做好違法搭建、不安全廣告設施、違規改變外立面使用功能等違法行為的清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外立面構筑物及違法搭建物做到應拆盡拆,不留死角和盲區。建議各地統一明確物業服務企業對建筑物外立面的日常巡查維護、隱患報告、應急預案制定等責任,細化巡查和維護標準,巡查結果定期向業主進行公示。(本報記者 顧今)


關鍵詞: 兩會 減碳 建筑業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9 手機:1352085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