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擁民,男,1976年11月生于湖北。2003年,宋擁民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技術科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宋擁民現為國家注冊環保工程師,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專業委員會常委兼副秘書長,上海市聲學學會理事,《聲學技術》編委。
2006年3月,宋擁民進入章奎生聲學設計研究所從事廳堂音質及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設計及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80余項大型工程項目的聲學設計,參與的聲學工程項目達150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代表性的建筑聲學作品包括:上海大劇院大修工程;上海保利大劇院;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長沙音樂廳;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方案);敦煌大劇院;延安大劇院;世博中心;援老撾國際會議中心;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等。
記者:我們國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重視建筑聲學設計的?
嘉賓:1998年上海大劇院落成。上海大劇院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個現代化的劇院,此后中國才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聲學設計。之前我們做建筑聲學設計,都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和操作流程。可以說,直到2000年,甚至到兩千零幾年的時候,所有人的觀點就是:需要聲學設計的建筑就是一些表演類的場所,譬如說大劇院。
記者:但在那個時候,劇院數量比較少,建筑聲學需求還是比較小,后來這個需求是怎么被激發起來的?
嘉賓:是的,建一個劇院很難,投資又大,所以早先劇院很少,那時候的文化普及主要還是在電影院里。2005年之后,劇院建設開始蓬勃發展,大劇院一建,所有的工程配套就上來了,聲學的重要性也就起來了。
后來這幾年的聲學設計需求激發主要體現在星級酒店上,國外的品牌連鎖酒店,像洲際、萬豪等,它們一進入中國就推動了聲學設計的發展。它們進來后就很明確地對業主提出,酒店建設需要交通顧問、聲學顧問、音頻顧問等等一系列設計專家。
記者:除了您剛才提到的劇院、酒店,是不是還有其它很多建筑需要進行聲學設計?
嘉賓:是的,其實所有的建筑都是應該考慮聲學設計的,只不過聲學設計的側重點不一樣。就像現在這幾年我們公司接到的很多項目,住宅聲學設計的越來越多。1998年之前,我們國家實行福利分房制度,論資排隊,分到哪,再吵都不會計較。但實行商品房制度后,尤其最近幾年,聲環境矛盾一下子凸現出來了,尤其是高檔住宅。現在房價很高,可能三代人的錢全都拿出來買了一套房,可是環境很吵、很不好,業主就會投訴。所以說,如果哪一天國家強制規定,室內聲環境的技術指標(如隔聲量、室內背景噪聲等)必須要達到要求,房地產商建房就會重視,那么,整個市場一下子就給激發起來了。
還有辦公用途的綜合樓。冬天很冷、夏天很熱的時候,為了讓空調快速地制熱、制冷,功率就開得很大,功率一大噪音就出來了。在一個很嘈雜的環境中,尤其是低頻聲音嗡嗡響的環境中工作,肯定會影響辦公的心情和效率。所以,很多高檔的辦公樓在裝修設計時,業主就很明確地說,要聲學設計顧問介入進來。
除此之外,大型體育場館、展陳空間、機場車站等也都需要聲學設計,這個市場真正被重視起來了、啟動起來了,它的規模那就很可觀了。
記者:這樣看來,中國建筑聲學工程的市場規模很大,它未來的成長性如何?
嘉賓:單就觀演類建筑來說,從趨勢來看規模還會比較大,因為國家一直很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前,我們做的省會一級的劇院聲學設計,它們都是要求用自然聲演出的,所以聲學設計要求很高。現在,文旅建設項目都會做劇院,但劇院的建筑聲學要求就沒有以前那么嚴格和高了,但是市場還是很大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現有觀演建筑的大修、改建項目將會越來越多,對專業化的建筑聲學設計與施工將會有很大的需求。一般而言,室內裝飾的生命周期為10~15年。上海大劇院是1998年建完的,2013年進行了大修,剛好是15年。
記者:中國的建筑聲學市場規模這么大,設計水平如何,與國外相比有什么樣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嘉賓:從設計技術的角度來講,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差距,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太快了,這為我們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我們得到了很多、很大的鍛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和國外設計師的交流增多,他們較好的聲學設計的理念我們都能學到;設計技術手段,一些設計工具,都是市場化的,所以大家使用的都是差不多一樣的。
但是從業人員在專業素養方面還是有一點差距的。國外聲學設計師對聲音的領悟比我們高,再者眼界比我們開闊。在我們國家,請客就是吃頓飯,而在歐洲一些國家,請客就是去劇院看一場演出或者聽一場音樂會。例如有一年我們去歐洲發現,歐洲有三大音樂節,每個音樂節都是一票難求,要幾年之前預定才可以訂到。歐洲的家庭認為,對孩子最隆重的培養,就是帶他看歌劇、聽音樂會。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孩子長大后即便不做建筑聲學設計,其對聲音的領悟能力也比我們好一點。我就認識好幾個聲學設計師,他們都是從演奏家轉行過來的。
像我這樣的,屬于科班出身,比較幸運,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設計院做建筑聲學專業設計。但中國市場太大了,吸引了很多人加入聲學設計隊伍,但很多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沒有受過專業聲學訓練,也沒有經過幾個項目的檢驗。反觀國外從事這一行的人,很多是從音樂學院走出來的。
記者:也就是說,他們先具備了聲樂基礎,再去從事建筑聲學設計?
嘉賓:對,這樣一來,他們對聲音特別的敏感,或者對聲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而再將對聲音的理解運用到建筑上。有了對聲音獨特的理解,他們能說服那些建筑師聽取他們在聲音方面的意見,所以他們之間就配合得很好,項目進展得就會很順利,產品做出來后也的確很好。國外這些年幾個新的、好的劇院,都是由聲學設計師來主導的。在國外,要做一個劇院,先要找一個好的聲學設計師,聲學設計師提出設計想法,包括劇場體型需要做成什么樣的,再交由建筑師來做,即建筑師做外形,外形要服務于他的聲學需求。而我們則不然,國內的這些劇院絕大多數都是由建筑師來主導的。
記者:目前國內專業的聲學工程施工企業狀況如何?
嘉賓:這些年隨著觀演類場館建設的增多,國內的施工企業得到了鍛煉,也出現了幾家非常優秀的企業,譬如深圳洪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它們承建了許多大型的建筑聲學工程,表現出了優秀的專業能力。這兩家企業都是建筑裝飾行業的龍頭企業,其業務涵蓋多個領域,建筑聲學工程只是其綜合業務的一部份。另一家表現突出的企業是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以建筑聲學設計與施工為核心業務的專業化企業,承建了許多經典的大劇院、音樂廳、大會堂等建筑聲學工程,在業內的影響比較大。
但總體來說,相較于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前景,優秀的專業化的建筑聲學設計與施工企業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