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的發展應該解決好2個主要問題:
1.體制和政策的不完善與不配套阻礙著技術進步的速度。例如由于歷史的原因,設計與施工管理長期分割,造成的EPC推廣步履艱難;由于市場和政策的不完善,建筑產品的工廠化、裝配化和預期還有較大的距離。只有下決心調整生產關系,才能更快地釋放出新的生產力。
2.產業工人隊伍素質低影響著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的技術引進和創新需要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工人隊伍去掌握,但是目前新一代的建筑產業工人大都從農民蛻變而來,使他們融入企業文化,掌握現代管理技術,具備工匠精神,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變化
施工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大突破就是實行兩層分離,企業不再辦社會、帶隊伍,項目直接從市場聘用勞務人員。這是一項較長階段痛苦的改革,大批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為此作出了犧牲。但從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看這一步棋是必要的,它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強化了項目的管理,加快了建筑業的市場化步伐。
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填補了企業體制改革后對勞務的需求。在將近20年的時間內,勞動力的供應相對充裕,施工企業能夠做到隨處可選、擇優錄用,買方市場下施工企業較長時期享有著人口的紅利。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成熟,社會上的勞務公司應運而生,勞務企業在適應市場中也逐步地走向成熟和分化。勞務企業中有文化的農村青年逐步增多,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比例逐步增大,在競爭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勞務分包的價格快速攀升,供需開始失衡,建筑業的人口紅利和原有的買方市場逐步消失。
住房城鄉建設部近年來提出了取消勞務資質、發展專業作業企業的要求,其本意是做強總承包企業,做專更多的專業分包企業,促進大企業培育自有勞務隊伍。可以把這一改革理解為螺旋式的上升。但是在具體執行中這項改革進展緩慢:一方面是多數新生代農村青年不愿再從事建筑業艱苦的工作,勞動力斷檔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多數總承包企業不愿意再養活大量的勞務人員。這是一道難題。
經濟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高素質的隊伍需要長期正規的學習培訓,需要身份的歸屬,需要穩定的生活,況且工地勞動者本來就是建筑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力尤其是技術工人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的現狀下,建筑企業有必要思考:如何付出一定的代價和成本為未來聚集人力資源、儲備生產能力。政府主管部門應研究出臺合理消化農民工身份轉換中的社會成本同時又能減輕企業負擔的相關政策。
建筑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幾點思考
中國進入了新的時代,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成了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永續動力。建筑業只有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才能在新一輪改革中找到光明的前景。
改革要始終圍繞行業高質量的發展
高質量的發展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要適應新時代消費市場宜居、綠色、環保的需求,全面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在轉型升級中重塑“中國建造”的品牌。目前施工企業的利潤率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尤其是大型國企,平均只有3%左右),這一不正常的現象,與企業固有的體制、機制都有關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動力,要優化企業業態布局,做強、做精產業鏈條,避免盲目追求規模和多元經營。
改革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探求新的出路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建筑業來說,其實就是從供給方(也包括國家政策層面)加快改革調整,以適應市場發展的新需求。首先要把建筑物全壽命周期管理提到議事日程,從政策層面改革與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消除原有的體制障礙,促進設計與施工深度融合,推動工程總承包管理全面實施。要加強市場立法,規范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運作,持久地營造鼓勵企業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的商業環境。其次要深化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體系、創新用人機制、探索建立多種薪酬分配制度,釋放企業發展活力。
改革要遵守市場和建筑生產力運行的規律
改革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遵循建筑市場發展的規律,遵循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例如,推行建筑產業現代化過程中,提出加快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方向是正確的,但還是要尊重市場上的供求規律,如果不在引導新型消費、創造更優美環境上下功夫,只盲目發展PC生產工廠,便會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又例如,施工生產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原有的項目管理模式有的就難以適應,只有深化工程建設組織模式的改革,才會推進項目生產力的發展。
改革要把文化與誠信建設提到議事日程
新的時代要求將行業與企業的文化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要強化誠信建設、加大對于失信的懲戒,才能營造起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要持續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僅具有技術上精益求精的內涵,更主要的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全民族都要融入血液、身體力行的文化素養。中國要成為建造強國,就必須使全行業認同和力行這種精神文化。
作者系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史志與企業文化分會會長 李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