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40年來,建筑行業的幾代建設者緊緊地依靠改革開放,披荊斬棘,砥礪前行,推動了行業的快速、蓬勃發展。建筑業歷經了無數坎坷與挫折,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市場經濟體系;經過了長期的學習、引進和創新,掌握了當代最新的建筑科技與施工技術;經過了艱難的改革與調整,逐步形成了合理先進的施工管理體制;經歷了痛苦的市場分離,正在生成新的產業工人隊伍。建筑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與日俱增,已經無可辯駁地成為了國家的支柱產業。
在看到行業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回顧。在行業改革開放的幾個關鍵環節上,事件發展的主要脈絡、變化的基本走向、出現的主要問題以及對行業的長遠影響。研究這些問題,探討新時代建筑業的發展之路,也許是當前我們對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紀念。
建筑業改革開放40年的關鍵線路
施工管理體制的改革
施工管理體制的變革主要是走了一條從承包經營到項目管理的道路。
建筑業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1984年后國務院相繼推出了投資包干、招標承包、百元產值工資含量包干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等16項改革措施。擴權讓利在傳統的計劃經濟上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缺口,讓原本舉步維艱的國有建筑企業開始有了發展的動力。
企業改革的第一步是擴權經營,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第二步則是實行企業承包制,建筑業的承包經營在企業層面收效相對比較緩慢,到1987年國務院提出在全行業推廣“魯布革”管理經驗,推行項目法施工,建筑業發展才真正找到了突破口,建筑生產力也才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30多年來,學習和應用項目管理這種先進的施工管理模式,對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
一是引入了競爭機制,使企業真正步入了市場,消除了“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弊端。二是統一配置生產資源,實行目標責任考核,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匯聚了人才和智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創造出了許多驚人的建筑奇跡。
與任何事物一樣,項目管理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新的問題和矛盾。項目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多數項目管理層次不高,不適應高速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二是在承包經營的模式下,項目利益與企業利益矛盾突出。三是兩層分離后帶來了新的勞務用工問題。
建筑業在新時代的轉型升級,重點是要探索新的施工管理組織形式,高效配置資源,實行集約經營。一是施工管理組織要向設計、施工一體化和投資、施工一體化的高層次方向發展。二是要推動企業經營的集約化與精細化,調整好項目管理與企業法人管理的關系。三是弘揚企業家精神,探索適應市場要求的企業管理人員薪酬制度。
市場管理體制的變革
建筑市場管理體制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市場主體的成熟、市場交易的完善以及價格體系的形成。在企業實施承包經營的同時,建筑市場交易和價格體制的改革采取了局部推進的方式。
在國家明確了國家經濟體制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的方向后,多元化的建筑業市場主體形成得最快,也最活躍。一大批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他們以靈活的經營機制適應市場,很快便占領了半壁江山。國有企業也在逐步地學習民營企業的經營機制,他們拖著沉重的人員和債務負擔,被動地應對著市場,許多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這是市場主體形成的第一階段。隨著國家抓大放小政策的推進,國企進入分化期,有實力的企業逐步完成了內外債務的清理,完成了職工隊伍的剝離和優化,一批中央和地方大型國有企業完成了鳳凰涅槃,并依靠人才和品牌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民營企業也進入了分化期,不規范的企業逐步出局,講誠信、有實力的企業繼續在經營機制、價格競爭等方面保持著明顯的優勢。這是市場主體形成的第二個階段。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建筑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家對建筑業的市場體制和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中央企業和部分地方企業看準市場發展前景,堅定地走向工程總承包或投資、施工一體化運營商,部分中小企業開始轉向專業承包公司,勞務企業也開始分化和重組,建筑市場主體逐步走向成熟。這是市場主體形成的第三個階段。
建筑市場交易與價格體系的形成也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1998年后,《建筑法》《招標投標法》《合同法》相繼實施,市場化改革加快。一些管理機制老化、經營不善的企業利潤普遍降低,有的甚至虧損嚴重,產品價格成了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對于建筑價格的呼聲幾十年來此起彼伏,延綿不斷。結果,市場還是按照自己的軌跡在運行,業主依然還是選擇低價中標,而施工企業依然在相互擠壓中默認著低價的現實,所謂供求規律“無形的手”頑強地在發揮作用。
建筑市場的改革開放,打破了地區、部門、所有制的界限,打破了少數企業的壟斷,增強了企業的競爭意識,激活了企業的經營機制,有效地節約了國家和業主的投資,鍛造出了一支適應國際化、現代化的企業家隊伍。一大批適應市場、敢于拼搏的企業在市場的大浪中躍過了龍門。從改革的實踐也可以看出,市場主體的形成、淘汰以及結構變化,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都要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與市場成熟的程度相關。
相對于其他領域的改革,建筑市場改革要緩慢很多,矛盾也相對突出,最明顯的是表現在招投標與合同管理上。在初始的買方市場中建設單位始終居高臨下,用壓價和壓縮工期選擇施工企業,白熱化的競爭迫使企業經常屈從于市場上的“無形之手”。從開始不同程度拖欠施工企業的工程款,到要求繳納名目繁多的保證金,甲乙雙方的不平等逐步趨于合理化、常態化。在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下,市場的惡性競爭、圍標串標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企業及社會為市場交易所付出的額外成本也難計其數。
隨著國家“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市場在配置資源中決定性的作用更加顯現,建筑市場管理也正逐步趨于規范。為了給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必須要加快《建筑法》的修改,建立公正平等的市場交易平臺。加強市場的監管要把工作重心放到誠信體系建設上,統一市場數據管理和應用,強化對失信者的懲戒。行業誠信體系的建立,是市場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
建筑科技與施工技術的快速發展
建筑業改革開放最為顯著的成就應該是建筑科技的進步。在政府的推動下,企業快速、成套地引進國際先進的施工技術、施工工藝和新型材料,并結合實際,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造和完善。住房城鄉建設部連續三次推廣和修訂建筑業十項新技術,充分發揮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從基礎上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40年來,建筑科技進步大幅提升了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推動了建筑業增加值的比重,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步伐;建筑技術的引進和創新,成就了一批勇于進取的大型企業,他們在地下空間、超高層建筑、綠色施工等領域迅速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減少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的產業工人隊伍。
中國建筑業技術的引進和創新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是動力充足。上至國家政府部門,連續出臺政策法規進行激勵和引導;下至項目管理團隊,應用新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愿望異常強烈。二是推廣快,應用廣泛。中國的建筑技術很難封閉,傳播速度非常之快。垂直運輸技術、大模板技術、腳手架技術等等,悄然之間便會迅速移植到每一個工程項目。三是機遇和環境好。建筑業的技術進步恰逢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之時,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推進,綠色施工的環境約束,都成為了建筑科技進步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