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央企建筑勞務基地和勞務輸入情況
大型央企建筑勞務基地建設和勞務輸入情況的特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型央企建筑勞務人員輸入量較大
大型央企建筑勞務人員輸入數量
2.大型央企輸入的建筑勞務工種類型相對集中
3.大型央企輸入的建筑勞務人員來源較為廣泛
4.大型央企建筑勞務人員年齡結構呈現偏大趨勢
建筑勞務人員年齡狀況分布情況表
5.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建筑勞務基地數量較少
建筑勞務基地建設的優點和主要問題
優點:
第一,勞務基地往往建立在輸出勞務較多的市、縣,兩地政府統一對其進行宏觀的管理,輸出、輸入都有企業法人簽訂勞動合同,便于發揮政府對建筑勞務基地的宏觀調控。
第二,符合建筑產品單件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用工制度為新型的建筑勞務基地化管理,解決了國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業用工長期不穩固的現象,提高了生產效率。
第三,形成和發展了建筑市場的良好秩序,從管理制度上解決了建筑勞務用工的混亂局面。
第四,新型建筑勞務用工制度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技術純熟、穩定性強的作業大軍,建筑勞務隊伍整體素質提高。
第五,開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主要問題及原因:
1.在部分地區建筑勞務基地建設呈現弱化趨勢
主要原因是:
勞務基地政府(主管部門)無強烈意愿主動去了解和掌握勞務企業、總承包單位的需求,不能有效引導勞務企業、務工人員根據政策變革轉型升級;
地方的培訓能力不足,硬件方面缺少固定的投入來源及場所,軟件方面缺少優質的教師資源;
勞務基地政府的動力不足,且不愿意處理勞務爭議等事宜,總承包企業、勞務企業、務工人員遇到的問題,勞務基地政府不能有效解決,勞務企業、勞務工人對勞務基地的信任和依賴程度降低,造成勞務基地管理相對松散,使得勞務基地系統管理成為空談。
2.部分建筑勞務基地建設資源配置得不到有效支持
主要原因是:
一是建筑勞務基地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不利于培養技能型人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是教師知識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能更好地滿足培訓需求。
3.部分建筑勞務基地的培訓工作難以穩定進行
主要原因是:
由于建筑施工行業本身的流動性和季節性,導致勞務基地的培訓人數不穩定。
同時,由于訂單式培訓工種單一,體現不出規模經濟,培訓成本加大,長期累積效應必然使得資金緊張,難以維持。
4.部分農民工對參加勞務基地培訓在認識上有偏差
主要原因是:
部分農民工對接收培訓的理解上有誤差,認為由勞務基地統一組織培訓后,用工自由受限制,自主選擇面變窄,勞務輸出地單一,因而對參加勞務基地的培訓就沒有熱情。
5.建筑業行業的地位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大
主要原因是:
由于建筑施工行業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強度大,難以吸引年輕人從事建筑勞務。
此外,建筑業大部分工種技術含量低,難以形成個人競爭優勢。
加強建筑勞務基地建設的政策建議
1.建設主管部門要研究制訂建筑勞務基地建設和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建筑勞務基地建設的相關制度和政策,為建筑勞務基地建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2.積極推動、引導和支持大型施工企業與建筑勞務輸出大省合作建立勞務基地,發揮大型建筑施工企業優勢,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精準施策。
3.深入研究勞務基地的運作機制,提高勞務輸出地政府的積極性,使其主動、積極參與到勞務基地的籌建等工作中來,真正使勞務基地成為一個集開展勞務培訓、引導勞務輸出、提供勞務服務的組織形式。要明確各方職責和標準,確保培訓和管理落到實處,提供實質性服務。
4.在國家層面上要繼續引導地方政府加強對勞務基地勞動力的篩選和技術技能培訓,把勞務基地建設與國家精準脫貧相關政策結合起來,確保輸出勞動力符合發展需求。
5.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要牽頭組織發達地區與貧困縣及人口大縣對接勞務培訓工作,提供資源支持地方就業部門開展適合建筑企業的技能培訓。
6.系統總結經驗及部分建筑勞務基地成功模式,為培養建筑業新型產業工人開辟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