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先把話說到前頭,我自打參與雄安新區規劃以后簽的保密協議都有一大沓子了。
對不起各位今天我不能放任何一張圖紙,也不能放我看過的任何一張本子,這是有嚴格規定的。那么是不是這種情況下就沒的可聊了呢?我覺得還是有很多事可以聊聊的。
那么首先我想來談談雄安這個議題,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歷了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在這四十年當中不僅僅走過一條比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業化水平的道路,同時從數字指標上來講,我們也走過了一條快速的城市化道路。
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把理論上的全國城鎮化水平,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出頭,提高到了現在的接近60%,有的算下來是56%,有人說58%大概這么一個幅度內,當然這場快速的工業化和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現在總結下來大概圍繞著快速城鎮化有這么幾個問題,變得越來越來越難以為繼。
一個就是資源的高強度的消耗,從后備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方方面面,就中國這條快速的高速的城鎮化道路還能不能走的下去。
第二個就是環境質量的難以為繼,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這兩年對環保要求迅速的提升,甚至出現了暴風驟雨式的環境執法,這個是跟多年的欠帳和環境質量的迅速變化有關系的,越來越多的公眾對環境質量惡化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第三個,雖然我們從數字上來講,大多數中國人已經進城,但是不是能夠享受到一個現代城市的合格的公共服務體系,這要劃一個很大問號的,如果確實過日子過的很好的話,就不會連篇累牘地看到各種教育難就學難,等等一系列圍繞著城市公共服務短缺而展開的辯論爭論。
可能最大的表象性的成就,就是我們通過一系列開發區的建設,確實把中國的經濟總量做上去了,這里最具標志性的,一個是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躍變成了千萬級人口規模的城市。第二個是上海的浦東,從浦西繁華區對面的松江縣變成了現在跟傳統的老浦西同等水平,甚至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浦西的一個新的經濟板塊兒的崛起。
那么,三四十年過去了。雄安,會不會是一輪新的崛起?還是會像天津,當年策劃的濱海新城一樣,最后無疾而終。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個議題的背景有三個層次。
第一,中國的老百姓是用腳投票的,他們向經濟機會更多的區域集中,這仍然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
北京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都沒有辦法跟這種大的趨勢去直接對抗。中國的人口向沿海的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集中,向中國最發達的大都會地區集中,向就業機會最多的中心城市集中,這個趨勢從全國的統計看仍然非常強烈,而且從未來的預計看,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那么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集中,是把過多的經濟動能壓在了一個有限的中心城區,所以現在談疏解并不是說北京不需要人,河北不需要人,而是北京這個城八區最中心的核心城,承受不了那么多人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又要釋放足夠的經濟動能,怎么辦?從國際上的經驗,一兩百年的城鎮化發展規律來看,只能從單一的中心城區的發展,走向更大區域的協同發展。當然這個區域范圍也是有限度的,要離中心城比較近,太遠了就沒意義了,也不能說北京幾個職能疏解到新疆去,沒人去的。
所以在有限的范圍內,也就是在京津冀大首都圈的經濟地域的范圍內尋找新的增長點,尋找新的后備資源來支撐整體經濟動能的釋放,來支撐服務水平的提升,機緣巧合選在了雄安。
第二,就是區域協同大趨勢的要求;
第三,就是經濟發展當中現實的一系列困境和河北省前一段采取過的一些區域戰略當中產生的困境。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說了很久,談大北京地區,談首都經濟圈的發展,學界的發聲到現在至少有三十年,能夠形成高層領導的共識,至少也有十五年。
但是在這么漫長的一段時間內,京津冀發展在現實的執行過程當中一直是在擺動的,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落地方針,包括天津當時劃了一個濱海新區,他究竟承擔的制造業的職能,還是瘋狂的蓋高樓大廈,試圖搞n個CBD跟北京爭奪高端職能,在建設當中是有偏差的,于家堡到現在為止,樓倒是蓋的不少,那里面有足夠的人嗎?有足夠真實的就業崗位嗎?河北省也干過一些區域協同的,策略性的做法,包括對環渤海地區,曹妃甸地區的投入,對黃驊港的投入,試圖利用河北省的土地在環渤海地區形成新的就業中心,新的制造中心,十幾年過去了,可以看到它們的發展狀態。當時河北省提出環渤海戰略同時還提出一個環首都戰略,就是圍繞北京周邊的市縣來做房地產,現在大家能看到目前它的發展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這一輪雄安新區的選址確定,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的職能,疏解壓在北京主城的首都功能里邊的非核心部分。還有一個就是如何使得河北省能夠在石家莊保定加雄安這樣一個城市集團,共同發力形成一種中部崛起的效益,這是從大勢上來看。
但是同樣是高層畫的一個圈兒,會不會發展的像深圳、浦東那么好?現在還是要認真研究認真觀察。
深圳的崛起,是國際宏觀大格局的推動。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打開國門,這個地段靠近香港,他的初期起步實際上是兩頭在外,三來一補,加工工業起來的。把中國歷史上由于體制機制的不正常,被壓抑了幾十年的經濟動能在瞬間釋放出來,所以它是順勢而上。
同樣浦東的崛起也是一種順勢而上的行為,正是中國經濟的國際形勢最好的時代,也是內部體制機制最為活躍的時代。這個時代跟現在有很大差別,大家都知道這兩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一直在下行,傳統上我們所依賴的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基本上已經全面走下坡,特別這次貿易戰開打以后。這個情況還會進一步的嚴峻,跟當年相比,國家也好,基層民眾也好,對環境質量的訴求也是水漲船高,那么體制機制的格局,特別近十年來,相對來講是比較壓抑的。并不鼓勵體制機制上的進一步的探索和創新,甚至不鼓勵政府的擔當,直到最近幾天中央發了話才看到一些好轉的趨勢,那么雄安跟當年的這些大型新城新區來比的話,并不是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最好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么兩年過去了,到現在為止還一鍬土沒動,因為很多事情還沒想明白,不想因為匆忙的決策而造成更為巨大的浪費。在這樣一個逆勢而上的大形勢下建設雄安,恐怕確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幾個月要動工,幾年就要完成。它的建設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氣聚集,經濟活動聚集的成熟的城市新區的過程,比一般的國家新區要更為漫長,需要更多的耐心。
雄安動手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本體條件是比較差的。
從交通上來講這塊土地并不在以往規劃的,國家級的大型交通網絡的節點上。所有大國鐵的運營網絡的調整,高速路的體系的調整,以及跟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之間的這種大運量交通的聯系的建立,很多是要另辟新徑的。要有全新的選址全新的技術工程的建設,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同樣這塊選址,確實沒有占農田。但是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邊只要那塊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會去耕種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錢就能掙回來。這塊地為什么從來沒有人去耕種它?因為這塊地非常低洼,對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如果是個小樓盤,填一填補一補還可以。想象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這種狀態,那么它需要大量的工程處理后才能夠把這塊建設土地變得更加的安全,要解決他的防洪問題解決他的這個水澇問題,不是修個防洪堤這么簡單。涉及到白洋淀整體水系的,正常情況下的水系治理也涉及洪澇情況下的大水系的梳理,既要想辦法解決這一百平方公里局部的防洪問題,因為這個水系和海河水系是連在一起的,跟大海河水系的統一協調要上大的水利工程,才能夠比較長期的解決白洋淀水質本身的補水不足,水質惡化,在洪澇下有易發災害的這樣一種基本的環境狀況。這些也是需要時間的。
同樣這個地區的不利條件還包括,這是河北省的行政區劃當然是比較小的,如果把地圖拿出來看一看,河北省的所有的聚集點的版塊兒到鄉鎮一級,到村一級都是像撒芝麻一樣。所以全河北真的能找到的絕對的空地是很少的。跟建國的時候河北省的行政區劃的過小是有關的。
如果你查查歷史就會知道,建國的時候我們的縣長鄉鎮長絕大部分都是打過仗的軍人轉業以后來承擔政府的職責。誰都想離中央近一點,如何把想離中央近一點的這么多的干部訴求都安排下去。就打了河北省的主意,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切的盡可能的小,來安置盡可能多的同級別干部在這兒扎根。所以拿全國地圖一比就知道,河北省的行政區劃是全國所有的行政區劃里面以鄉為單位,以縣為單位是最小的,他是一個密密麻麻的芝麻燒餅。
要在這里邊想騰出一塊兒相對比較完整的土地,來建一個新城,它存在的巨大的拆遷安置。涉及到少則十幾萬,多則三十幾萬人的再安置問題,當然這種安置除了為新城提供相對比較完整充足的土地資源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提升白洋淀整體的生態水平。這個地域居民點的小散亂以及跟它伴生的,低端的這種工業化的小散亂是相互伴生的。
這兩個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那效果就是在垃圾堆里蓋了一個豪宅,不會實現中央對這個新城提出來的一系列的高標準。
雄安的緩慢和現在起步的艱難,跟我前邊談到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有關的,當然,圍繞這個問題,兩年來各種專家組幾十個專家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幾十個專題的研究。至少從理論推導上,逐漸開始形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預案,也開始做一些小規模的工程試點來驗證一些技術預案將來在實施當中的有效性,但總體上來講,確實不會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