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勢一周大事
31省份2017年GDP:22地增速超全國 東北經濟回暖
2017年內蒙古GDP增長4%,較2016年的7.2%出現放緩。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2017年內蒙古政府解決工業增加值數據不實和財政收入虛增空轉等困擾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我們深刻認識到工作中不嚴不實帶來的危害,認識到不能為增長而增長、為投資而投資,必須破除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129/118915.html
減稅降費力度加碼 今年將在人工融資土地等方面出招
“國家接連出臺針對企業研發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我們創新發展注入了活力。”公司財務總監張淑芳告訴記者,集團旗下的淄博歐木特種紙業公司,去年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項就減少企業所得稅750萬元,公司被稅務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又將減少企業所得稅1700萬元。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129/118916.html
天津轉型困局:產業失衡待解 會否淪為第二個東北?
作為典型的工業城市,天津多年來主要由工業投資驅動經濟發展,而工業產值中的絕大部分比重來自于石化產業。隆眾資訊分析師劉培培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天津的城市地位和地理區位條件,非常適合布局大型石油化工產業。“石油化工成為天津經濟最有力的支撐之一。”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130/118961.html
2017我國稅收收入12.6萬億 營改增全年減稅9186億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研究員何代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稅收彈性是一個對稅收、宏觀經濟都非常重要的指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全球貿易。近年,中國經濟在轉型期,新舊動能的轉換意味著稅收也需要時間來適應。此外,稅收制度的變化如營改增等,對長期的稅收收入也將造成影響。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202/119030.html
營改增減稅紅利深度釋放 20個月減稅14075億
一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從2016年5月1日起實施,2017年有四個月翹尾減稅;二是2016年購進不動產進項稅額當年抵扣60%,另外40%結轉到2017年抵扣;三是增值稅稅率四檔改三檔政策從2017年7月1日起實施,7月-12月減稅147億元;四是隨著培訓力度的加大和納稅人對政策的熟悉度增強,抵扣進一步增加。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202/119031.html
任澤平:十次危機九次地產 房地產比股市對經濟影響大
任澤平指出,需要寬貨幣、嚴監管加上強改革的政策組合來化解金融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2012年我國出現金融自由化和寬貨幣、寬監管,以致帶來大量的杠桿和影子體系。2016-2017年的去杠桿有利于經濟增速L型企穩和新周期更加持續,也就是新的增長平臺更健康、更可持續。“如果不去掉杠桿,它就是龐氏融資,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http://www.w9nmc.cn/html/ds/20180202/11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