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之路
黨的十九大剛剛閉幕,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我國各項改革事業進入歷史性的關鍵階段。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建筑業,也已步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深化改革、轉型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筆者認為,在廣闊的、越來越規范的建筑市場面前,建筑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才有新的出路。
一、從國家經濟形勢以及投資形勢來分析,建筑業在“十三五”乃至今后較長時間,都將有廣闊的市場。
2016年黨中央提出五大戰略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保證了供給側改革的穩步推進。從統計數字看,2016年,鋼鐵、煤炭去產能分別達6500萬噸和2.9億噸。截止2017年6月末,煤炭產能繼續退出1.11億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4%,依法取締“地條鋼”基本完成,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很大改善。建筑業企業最直接的印象是近兩年常用建筑鋼材曾賣到1800元/噸的“白菜價”,現已經迅速回升到三四千元一噸。國務院各部門出臺的宏觀政策普遍反映更加接地氣,使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據統計,2017年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2%,比2016年同期加快14.3個百分比;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服務企業營業利潤增長16%,同比提高了14.4個百分比。到2017年7月末,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37409.4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新建投資184592.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78.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4%;全國進出口總額22499.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共同發力的喜人局面,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5年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形勢低迷,整個建筑業也隨之下滑,停滯不前,2015年的建筑業總產值僅比上年增長2.3%,絕大多數施工企業有過“嚴冬”的感覺,一籌莫展。部分施工企業常年接不到業務,甚至撐不下去而關門歇業。2016年國家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涉及國計民生的項目大量推出,建筑業也隨著國家大的經濟形勢而走出低谷。簡單梳理部分國家決策層面的投資信息如下:
1
截止2017年6月末,經財政部審核進入PPP綜合平臺項目庫的項目共有1.35萬個,總投資需求16.3萬億元,其中到6月末實際落地的投資達3.3萬億元,僅此一項就達到2009年國家為克服金融危機而投資4萬億元的82.5%。專家分析,2017年是PPP項目落地高峰期,實際到今年年底預計會超過4萬億元。
2
去年9月11日《長江經濟帶發展綱要》正式出臺,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綱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納入了新的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已經啟動,從已經出臺的政策和規劃中可以看出五個方面的重大舉措:
一是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也就是要打造一條以長江為依托的綜合交通走廊,實現江河聯運、江海聯運,使整個長江運輸做到通江達海。這其中就要建設一大批重大工程:如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實現水陸聯運的鐵路和公路建設、航空運輸、機場建設等。
二是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上海是我國東部的一個經濟中心,武漢在中部是一個經濟中心,重慶市是西部的一個經濟中心,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從東到西把這些經濟中心貫通起來,就能形成有序的產業梯度轉移,并且在每一個區域里面都要構筑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使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都可以加快升級發展。
三是建設現代化新型城鎮體系。依托現有的“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加上安徽的“皖江城市帶”、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以及現有的一些城鎮體系,就可以構成一個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城鎮的一個龐大的現代化城市網絡。那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長江經濟帶明顯有巨大的潛力,這自然離不開建筑業。
四是建設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建設長江經濟帶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更大程度地推進改革開放,要實行改革方面的聯動。包括整個長江流域的大通關體制和更多的自貿區建設。
五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的示范帶及“綠色生態走廊”,這必然涉及到水資源的保護、污染的治理,這方面投資少不了,建筑企業必須關注生態建設方面的市場機遇。
3
“一帶一路”的倡議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倡議提出3年多時間,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是指:
(1)中國→中亞、俄羅斯→歐洲(波羅的海);
(2)中國→中亞、西亞→波斯灣、地中海;
(3)中國→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目標要做到:在陸上“一帶”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海上“一路”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其中,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為了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2014年11月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2015年12月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有關項目的資金缺口,提供融資支持。2017年5月習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及金融合作。由于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大戰略,所以保險業也聞風而動,到2017年6月底中國信保對沿線國家承保金額累計超過4800億美元。保險業投資“一帶一路”6994億元。“一帶一路”無疑也是建筑業的發展機遇,據統計僅2017年1-6月我國在對外工程承包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工程項目合同2431份,新簽合同額714.2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新簽合同額的57.7%,同比增長38.8%。
4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從2014年習總書記提出已三年多時間,站在國際視角,“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被國外認為是可以將中國帶入未來的若干超大工程之一。這一戰略要將首都北京變為全世界最大的超級城市的中心,通過將3個總人口超1.3億的地區融為一體,這個數字是紐約人口的好幾倍。據媒體報道,京津冀一體化的“成績單”份份亮相:“新發地”“大紅門”“動批”等一個個北京的老市場,在燕趙大地獲得新生;京臺高速、京昆高速、津保鐵路、張唐鐵路等一條條“斷頭路”“瓶頸路”的打通和一條鐵路的開通,讓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市場彼此融合;香河、燕郊、固安等這些緊鄰京津的地方,因承接了京津商貿物流項目而煥發勃勃生機。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今年8月,由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公司、天津津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河北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三家共同發起成立了“京津冀資產管理公司戰略合作聯盟”,為實體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積極參與京津冀地區城市更新改造、工業企業調整退出、產業科學布局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新的平臺。步入2017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進入了提速階段,2017年4月雄安新區的設立,更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未來發展增加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其周邊區域創造了極大的市場。作為建筑行業主管部門和施工企業負責人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研究建筑市場的導向和發展方向呢?例如:近日,經過審核,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首批批準了48家企業入區注冊,這些企業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金融、360奇虎、深圳光啟、國開投、中國電信、中國人保等高端、高新企業,這些“不差錢”的企業入駐雄安新區,選址蓋辦公樓是必須的,建筑企業的商機就在眼前,這才是首批獲準的48家企業,陸續大批企業入住,不都需要辦公用房、職工住房和配套設施嗎?
此外,為解決好河北省去產能后職工轉崗問題,國家國資委牽頭率87家央企進河北,意向投資1.6萬億;習總書記視察東三省之后,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國家發改委實行三年滾動計劃,投資130多個重大項目,總規模也是1.6萬億元;深圳市實行東進戰略,2016年-2020年計劃總投資1.4萬億元;南京江北新區自2015年7月經國務院批復成立以來,上升為國家戰略,除了規劃排定的307個項目,計劃投資4500億元以外,在原來已經通車三條地鐵的基礎上,一下子又獲國家發改委批準修建3條地鐵線路,加上還要建一個軍民合用的機場,一個高鐵南京北站,沿江12.5米深水航道準海港等大型項目,使這個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東部沿海經濟帶重要交匯節點的國家級新區,根據國家定位將建成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產業聚集區和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限于篇幅不一一舉例各省的重大項目,網傳各種投資總規模達65萬億元之多,這里面有口徑問題,也有不能落地的,所以不靠譜,但實事求是估計“十三五”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5-20萬億應該是有把握的,那么建筑業發展的空間不是非常巨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