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建筑業大環境對中小施工企業是極其不公平,也是極其不利的,但從深層次講,這種不公平自有其道理和規律,對部分中小企業何嘗不是一次機會呢!
一、建筑業新一輪的“國進民退”
當初推出PPP模式的本意之一,是在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中吸引民間資本,可是,幾年下來,放眼望去,PPP已成銀行的海洋、央企的饕餮大餐,哪里有民間資本的影子,哪里有地方民營施工企業的飯菜。
PPP模式不僅讓央企吃掉了今年建筑業增長的部分,更吃掉了地方民營中小施工企業原有的市場份額。PPP剛出來時,民間多少人興奮甚至為之歡呼,以為又一次機會來臨,現在大部分人都沉默下去了。中小民營施工企業本來以為有肉吃,不料想卻成了別人砧板上的肉。
有人不承認“國進民退”,甚至不讓說,可事實再明顯不過了,沒有“國進民退”,難道“民進國退”了嗎?這一輪建筑業以所有制為劃分標準的洗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多深多遠多廣,筆者沒有能力說清楚,但對建筑業一定不是好事,甚至是災難性的。
金融市場化了,國有銀行都上市了。可是市場化了的金融、上市了的銀行喜歡國企不喜歡民企。以何為證?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以3%-5%的利率追著國企特別是央企,求著塞給他們錢,民企跪地相求10%-12%的利率銀行還愛理不理。新一輪所有制歧視,以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悄然形成,可是本質上與多年前的那種所有制歧視沒有區別,都是社會共有資源的贈與和剝奪。
筆者問過好多位負責發包政府工程項目的官員,為什么要預設方向給國企特別是央企;也問過多位銀行行長,為什么要以如此地的利率把錢貸給國企央企而不愿意以高得多的利率貸給民營企業,回答驚人地一致:“政治正確,位置安全”。事情再清楚不過了,這一輪“國進民退”并非管理層,而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運作的結果,或者說是地方政府官員和金融機構官僚個體的一致性行為造成的。
二、信息技術革命的沖擊
除了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外,行業本身諸多方面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首先是管理技術和工具在發生改變和疊代,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應用在大部分大型企業近年逐步開始進入狀態,但在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卻還是水中月鏡中花。BIM技術應用逐步成熟,并開始從設計應用走向施工應用,但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沒有應用BIM技術的基礎條件。建筑工業化方興未艾,同樣,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尚未摸到建筑工業化的門柜。
以上三樣不算新的新東西如果施工企業沒法掌握的話,本來能夠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小。眼看著又一門新的信息技術又要應用于建造過程,即虛擬現實技術,這是一門對從業者和企業管理有更高要求的技術,中小企業更難掌握。
政府對行業監管的變革,包括四庫一平臺、社保互聯網等,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挑戰,已經逐步顯現出,想必大部分企業已經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