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兩會時間”整理了4位兩會代表、委員對于建筑業提出的觀點,他們分別提到:建筑業增值稅征收、民間投資下滑原因、裝配式建筑比例、建筑垃圾處理等問題,供各位看官參考。
魏少軍:建筑業需提高裝配式建筑比例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隆基泰和集團董事長魏少軍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建筑業傳統的建筑生產方式亟待變革。建筑業變革發展可以通過建筑工業化,變革傳統建筑生產方式,推動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僅為3%至5%,與歐美和日本50%至70%的工業化比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魏少軍說,我國傳統建筑生產方式普遍存在資源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人員勞動強度大、工程質量和安全無法有效保障等問題。據統計,建筑業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30%,鋼材消耗量占社會鋼材消耗總量的50%,每年產生建筑垃圾15至24億噸。因此,通過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施工作業環境,還能有效減少現場的資源浪費,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數據顯示,工業化方式能夠縮短工期40%以上,減少建筑垃圾70%以上,提高建筑物壽命到100年,真正實現百年建筑。
“但從目前來看,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與挑戰。”魏少軍表示,一方面,現階段由于缺乏標準化設計,裝配式建筑建造成本較高,購房者對裝配式建筑認知不夠,開發企業考慮成本原因,多不愿采用。另外,國家和各地方雖然出臺了多項促進建筑產業化發展的政策,但缺乏針對產業化發展詳細、系統的政策制度,實施方案的研究與制定仍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補,已經出臺的部分政策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人才短缺也是阻礙裝配式發展的重要因素。”魏少軍說,目前從事建筑產業化的人才數量少、整體素質不高,普遍缺乏固定的工廠、施工現場技術工人,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魏少軍直言,事實上,阻礙建筑業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稅率問題。他表示,建筑工業化產品需按照制造業納稅,增值稅稅率高達17%,遠高于建筑企業按工程造價3%的納稅標準,加大了生產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針對目前發展瓶頸,魏少軍認為,應深入研究并出臺與各發展階段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發展規劃”和“發展導則”,全面指導建筑產業化發展。出臺產業扶持政策和具體實施細節,保證出臺的政策有效落地,讓裝配式建筑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定優勢,如裝配式項目在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時可以不停工,在土地出讓方面設定條件,規定新建建筑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比例,裝配式建筑構配件生產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等。
在技術方面,他指出應完善技術標準體系,規范標準化發展。大力開展建筑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研究,形成覆蓋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安裝及驗收、維護保養等各個環節統一的標準體系,為推進裝配式建筑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
魏少軍建議,加大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總結、推廣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加強宣傳引導,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優勢,提高公眾認知度和認同度,營造良好市場氛圍。建立職業技術培訓長效機制,不斷輸送專業人才。可由政府牽頭,政企合作方式成立培訓機構,圍繞裝配式項目的設計審查、施工管理、質量監督、驗收規定等開展人員培訓;大力開展農民工教育與培訓,把現有農民工轉化為產業工人,為產業化發展儲備充足的技術工人。
程理財:完善建筑業增值稅征收 盡早推行電子發票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山河集團董事長程理財日前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分組討論是指出,應該加快完善建筑業增值稅征收辦法,盡早推行電子發票。
程理財認為,由于建筑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往往需要銀行大額貸款,而貸款利息不能作為增值稅抵扣項。建筑業中砂石料成本中占比大,約占10%左右,砂石料采購開具不了增值稅發票,無法取得增值稅進項抵扣。
程理財建議,考慮將資金成本類進項稅額納入抵扣范圍,同時對砂石料的采購采取類似農副產品收購減免的稅收管理模式。
針對建筑業點多面廣,程理財代表說,進、銷項發票認證、開具管理難度很大,對經營工作造成一定影響。他建議,國家盡早推行電子發票,以便于外出經營票證的傳遞。
傅建榮:應關注循環經濟與建筑垃圾處理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太原市委主委傅建榮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他重點關注循環經濟與建筑垃圾方面。
傅建榮說,現在各地都在拆房子,進行城中村改造,產生的建筑垃圾主要處理方式是填埋。但是,填埋既占用土地,又容易污染地下水,并帶來系列問題。傅建榮指出,北京現在年產約4000萬噸建筑垃圾,不能完全依靠填埋。
他介紹說,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僅為5%,遠低于歐盟(90%)、日本(97%以上)和韓國(97%以上)等。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建議通過人大立法強制推行。傅建榮還表示,政府應推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王永慶:三大原因導致民間投資大幅下滑
近日,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指出,我國去年民間投資出現近十年來罕見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經濟不景氣致使很多企業家紛紛投資海外。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條件較早前較為艱難,市場發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他們逐漸喪失了當初的熱情和信心,紛紛考慮轉戰開拓海外市場,進行海外投資,這就造成了民營企業的減少、民營資本的流失。
第二,改革政策不配套、不到位、高門檻。針對民營企業家遭遇“玻璃門”、“彈簧門”的現象,以及民營企業的稅負和經營成本偏高的問題,政府正在進行簡政放權以減少審批,逐漸緩解民營企業的壓力。
第三,投資領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局面。一部分民營企業家基于實體經濟的市場現狀,面對幾大行業產能過剩局面,在遇瓶頸之后或持幣觀望,或由實業經營轉向投資金融或者其他方面的行業,這個數據就可能不在統計范圍內,也成為造成數據下滑明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