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制造在建筑領域上的具體實踐
■劉衛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室主任)
建筑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如何把“精益制造”理念引進這個傳統行業,擺脫建筑工程建設過程臟亂差的形象,打造一種真正的現代化工業生產模式,可能是許多建筑人的一個夢想。在才良公司調研現場,整潔干凈的工地、井井有條的調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控制,的確都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才良模式最精髓的是他的“標準化”,大到整個工期推進的優化,小到一個建筑構件的生產與質量檢測,都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施工標準。其實,絕大部分建造方法,國家和部門都有相應的標準,但這些標準的深度和準確度還沒有達到像才良模式這種程度。
高度的標準化解決了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一個是由于標準模糊性導致的質量參差不齊。在建筑施工領域,企業在部分工法操作上缺少高度標準化,難以實現穩定的質量控制,特別是產業化的建筑工人缺乏的現實情況下,質量控制更多依靠部分“工頭”的個人經驗與責任心,這就導致大量工程質量無法統一,出現“要求嚴一點,工程質量就好一點,要求松一點,工程質量就差一點”的現象。
高度標準化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提高了建筑企業的經營效率。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建造流程設計,一些建筑企業經常會出現窩工、怠工問題,降低了建筑企業的經營效率。才良分公司通過標準化過程,改變了傳統“從上到下”的工序,代之以“自下而上”的施工方法,大大縮短了工期,工程進度細化到了以小時來計劃,提高了企業管理的精細化程度,節省了勞動工時,提高了企業運營效率。
此外,才良模式還為信息化改造建筑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實踐案例。通過調研了解到,才良分公司為了實現高度標準化,出巨資進行了每道工序的信息采集,雖然看似這種辦法的一次性投入較大,但一旦形成成熟的建筑施工數據庫,就可以進行低成本復制,發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同時,在建筑施工數據庫的采集與整理過程中,也可以挖掘出客戶的真實需求,為設計、開發、采購等產業鏈和供應鏈主體,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市場數據。